某項目高邊坡監測方案
2013-08-25 15:20:21 來源: 測繪論壇
一、 工程概況:
本項目穿行于重丘地區的群山峻嶺之中,高填深挖較多,深挖路塹和高填路堤邊坡普遍存在,深挖高路塹邊坡共29處(大于30米),高填路堤邊坡6處。大部分路段坡度較陡,巖體破碎松軟,節理裂隙發育,斷裂構造對本標段路塹邊坡穩定性有一定的影響;地下水較發育,對邊坡的整體穩定性有一定的影響。
二、 監測內容:
本標段高邊坡監測主要是指路塹高邊坡和路堤高邊坡監測,監測內容為人工巡視、裂縫觀測、坡面觀測、高路堤沉降觀測和水平位移觀測。
1、人工巡視和裂縫觀測:人工巡視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我標將安排專人堅持每天進行巡視。當坡體表面發現裂縫時監測組及時在裂縫處埋設裂縫觀測裝置,通過觀測裂縫的變化過程和變化規律來分析坡體的變形情況和破壞趨勢。
2、坡面觀測:高邊坡坡面的變形觀測是指在平臺上設置坡面變形觀測點,利用精度為2″的全站儀進行觀測,采用直角坐標法量測。通過數據處理分析,分析坡面幾何外觀的變化情況,繪制坡面各點在施工過程中的水平位移變化情況,從而了解邊坡滑動范圍和滑動情況,提供預警信息,它是一種簡單,直接的宏觀監測方法。
3、高路堤沉降觀測和水平位移觀測:沉降觀測主要通過埋設沉降板觀測路基的沉降情況,通過數據分析指導施工;水平位移觀測主要為地面水平位移,采用位移邊樁觀測。
三、監測實施流程
邊坡監測工作與邊坡施工需要反復交叉開展,為了使邊坡監測工作與邊坡施工作業協調一致,特制定如下作業流程:

監測資料
1、 資料報送程序;

2、 資料報送內容:
a、 人工巡視記錄表;
b、 坡面變形觀測點埋設考證表;
c、 裂縫觀測點埋設考證表;
d、 坡面觀測點觀測記錄表;
e、 裂縫觀測記錄表;
f、 報警聯系函
四、 報警方法
1、穩定控制標準;
邊坡穩定性評價主要根據以下幾點進行綜合判斷:
(1)、最大位移速率小于2mm/d;
(2)、邊坡開挖停止后位移速率呈收斂趨勢;
(3)、坡面、坡頂有無開裂,裂縫的變化趨勢如何;
在實際監測的過程中如果出現有上述一點或幾點現象時,都應引起注意,及時對各項監測內容作綜合分析,并通過其他項目的監測資料相互進行對照、比較,以進一步討論邊坡的穩定性,以便及早發現安全隱患情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2、報警流程
(1)、報警工作及穩定控制按照資料報送程序執行;
(2)、普通監測的邊坡穩定性由我標監測組作為主要控制方,第三方予以輔助并在必要時提供穩定性協助判別。重點監測斷面由第三方監測單位與我標監測組共同完成。
(3)、普通邊坡監測指標超過控制標準并經綜合判定邊坡具有失穩危險時,及時填寫報警聯系函并立刻提交駐地監理。
五、監測技術要求
1、人工巡視
巡視檢查是邊坡監測工作的主要內容,它不僅可以及時發現險情,而且能系統地記錄、描述邊坡施工和周邊環境變化過程,及時發現被揭露的不利地質狀況。項目部將堅持每天安排專人進行巡視,巡視的主要內容包括:
(1)、邊坡地表有無新裂縫、坍塌發生,原有裂縫有無擴大、延伸;
(2)、地表有無隆起或下陷,滑坡體后緣有無裂縫,前緣有無剪口出現,局部楔形體有無滑動現象;
(3)排水溝、截水溝是否暢通、排水孔是否正常;
(4)、擋墻基礎是否出現架空現象,原有空隙有無擴大;
(5)、有無新的地下水露頭,原有的滲水量和水質是否正常。
2、裂縫監測
(1)、測點設置:裂縫一般產生在邊坡平臺和邊坡體邊緣,部分分布在邊坡體上結構層,人工巡視中在發現裂縫的位置埋設裂縫監測點。如果邊坡在開挖過程中坡面沒有出現裂縫則此類測點無需布置。人工巡視發現裂縫后及時埋設(1~2天內完成),測點間沿裂縫的間距以20~30m為宜,其方向平行滑坡的主滑方向或邊坡的位移方向(不一定垂直裂縫)。
(2)、埋設要點:首先,在裂縫的兩邊穩定土體內開挖一個A4紙平面大小的洞約50cm深,之后用混凝土澆注至地面高度,用兩塊長方形鐵片分別埋設在裂縫兩邊的混凝土內,并使這兩塊鐵片在裂縫處互相搭接約50cm長,在搭接處用紅油漆涂色。
(3)、測試要點:由于一般的裂縫變形是微小而且蠕變的,本工程選擇游標卡尺對邊坡的變形裂縫進行監測。如果裂縫變形增大,則在搭接處兩塊鐵板的紅油漆涂色處就會產生一個縫隙,用游標卡尺測出這條縫隙的寬度數據,該數據作為所測邊坡裂縫增加的寬度。
3、坡面觀測
觀測網采用方格形網絡,邊坡體上的觀測點布置在各級邊坡平臺上,每級平臺不少于5個,觀測點間距為15~30m,對可能形成的滑動帶、重點監測部位加深加密布點。當同一邊坡上有深層位移觀測點時,坡面上其中一條縱向觀測線與深層位移觀測點在同一直線上,以便觀測數據的相互驗證和對比分析。
監測點在挖除表土后開挖一0.5m×0.5m的孔約80cm深,用鋼筋砼澆注底盤至地面高度,在底盤中心埋設一根鋼筋,鋼筋頭伸出底盤約0.5cm,鋼筋頂端設標記作為監測基點。坡體上的監測點同樣按照上述方法埋設。觀測點埋設完畢后,穩定2-3天之后再進行初測。對石質邊坡利用穩固石塊作為觀測標記代替觀測樁。監測基點設置在穩定的區域并遠離監測坡體,避免在松動的表層上設點。測點埋設在邊坡開挖前完成。
4、沉降觀測和水平位移觀測
沉降觀測采用沉降板,沉降板底槽平整,其下鋪設60cm×60cm的砂墊層,沉降板的金屬測桿套管和接駁的垂直偏差率不大于1.5%,每斷面按設計分左中右安置沉降板。水平位移觀測采用位移邊樁,位移邊樁埋設在路堤兩側趾部,每側2個。50~100米設置一監測斷面,在潛在沉降和位移較大地段加密設置監測斷面。
5、監測頻率:
測點埋設后即開始監測,監測過程持續到邊坡加固工程完工后6個月或當年雨季結束后3個月無明顯位移即可結束,監測頻率按下表控制,變形量增大和變形速度加快時加大監測頻率。
挖方高邊坡監測頻率表
時間
|
坡面變形觀測
|
深層水平位移
|
開挖期間、開挖一個月內及旱季和少雨季節
|
1次/15天
|
1次/15天
|
開挖一個月后
|
1次/30天
|
1次/30天
|
雨季
|
1次/1周
|
1次/1周
|
暴雨期和雨后數天內
|
1次/1天
|
1次/1天
|
高路堤監測頻率表
時間
|
表面沉降
|
位移邊樁
|
加載期間
|
1次/10天
|
1次/10天
|
加載后1個月內
|
1次/15天
|
1次/15天
|
加載后2~3月
|
1次/20天
|
1次/20天
|
加載3個月后
|
1次/30天
|
1次/30天
|
六、人員及儀器設備
我標段成立以項目總工為組長,測量工程師為成員的監測小組,共5人,采用拓普康全站儀(2″級)和水準儀進行監測。
七、監測設施保護:
監測儀器的完好性對監測工作十分重要,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現場所埋設的儀器與測點進行保護,對損壞觀測點,在監理確認下進行及時修復,并做好修復記錄,采取以下保護和恢復措施。
(1)、在各監測斷面及監測點處豎立標示牌,在標桿上作醒目的警示,盡量減少外露測桿數量,外露沉降標桿用套管加以保護,標桿露出路基面高度不大于50cm。
(2)、做好施工期間現場指揮管理工作,避免儀器或測點破壞,對于裂縫測點或坡面測點的損壞應在2日內修復,對測斜管及錨力計損壞應及時通知第三方并盡快進行恢復和復測工作,確保監測數據的連續性和有效性。
(3)、測斜管按照埋設要點要求精確定位,錨索施工中應保證鉆孔方向,避免鉆孔時破壞測斜管。
(4)、路基填筑時,沉降套管四周用人工夯實,避免機械對沉降套管的碰撞破壞。
八、安全管理:
因邊坡監測往往坡度較陡,且高度較大,監測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比路基監測要突出,因此,在進行高邊坡監測過程中必須重視監測人員的安全問題。本次監測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安全監測工作。
1、 加強安全生產教育
(1)、認真貫徹執行國家、部省、市有關安全的方針政策、規章、對職工進行安全教育和培訓,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
(2)、針對本工程特點,定期進行安全教育,強化作業人員安全意識,使作業人員掌握安全生產必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未經安全教育的監測人員不準上崗。
(3)、通過安全教育,增強作業人員安全意識,樹立“安全生產,人人有責”的觀念,提高作業人員遵守施工安全規章的自覺性,認真執行安全操作規程,做到:不違章指揮,不違章操作,保護自己,保護他人,提高安全防護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
2、 做好監測施工現場安全措施
(1)、進入施工現場的監測人員,必須佩戴安全帽等防護用品。在上高邊坡進行監測時必須佩戴一定的安全防護用品,如安全繩,穿防滑安全鞋等,在埋設監測儀器時,必要時在邊坡的臨空面四周應布設安全網。
(2)、指定專人查詢近期天氣情況,遇到五級以上大風,暴雨等惡劣天氣,一律禁止室外作業,特別是在臺風季節,更應嚴密關注氣象信息,做好各項安全防護措施。
(3)在埋設儀器和監測時要注意和邊坡施工交叉作業的安全,既要自身防護避免施工作業機械傷人,也要防止監測施工中對施工人員的傷害。
3、制定相關應急預案
嚴格履行項目部整合型體系方針,針對本項目的施工實際,制定危險作業點的安全技術措施,對危險因素和環境因素進行識別和評價,制定突發事故應急預案。應急措施中,配備車輛、手機與一些急救器材,收集齊全交警的電話、周圍醫院的電話等,具體實施按本項目上報的應急預案執行。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