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 RTK技術在數字化圖根控制測量中的應用
【摘 要】 本文通過生產項目實踐,介紹 GPS RTK技術在數字化圖根控制測量中的應用。與傳統控制測量比較,GPS RTK測量作業效率高,定位精度高,數據安全可靠,作業不受通視條件影響、單站測量控制范圍廣、操作簡單,能有效減少了因地形復雜帶來的繁重工作量,顯現出RTK的作業優勢。
【關鍵詞】 RTK技術 工作原理 圖根控制測量
1 引言
常規的GPS測量方法,如靜態、快速靜態、動態測量都需要事后進行解算才能獲得厘米級的精度,而RTK是能夠在野外實時得到厘米級定位精度的測量方法,它采用了載波相位動態實時差分(Real - time kinematic)方法,是GPS應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現為工程放樣、地形測圖,各種控制測量帶來了新曙光,極大地提高了外業作業效率。本文結合生產實踐經驗,介紹 GPS RTK技術在數字化圖根控制測量中的應用,供讀者參考。
2 RTK基本工作原理
RTK(Real Time Kinematic)實時動態測量技術,是以載波相位觀測為根據的實時差分GPS(RTDGPS)技術,它是測量技術發展里程中的一個突破,它由基準站接收機、數據鏈、 流動站接收機三部分組成。
RTK基本工作原理:在已知高等級點上(基準站)安置1臺接收機為參考站, 對衛星進行連續觀測,并將其觀測數據和測站信息,通過無線電傳輸設備,實時地發送給流動站,流動站GPS接收機在接收GPS衛星信號的同時,通過無線接收設備,接收基準站傳輸的數據,然后根據相對定位的原理,實時解算出流動站的三維坐標及其精度(即基準站和流動站坐標差△X、△Y、△H,加上基準坐標得到的每個點的WGS-84坐標,通過坐標轉換參數得出流動站每個點的平面坐標X、Y和海拔高H)。
3 RTK圖根控制測量
傳統的圖根控制測量采用導線(網)方法來施測,不僅費工費時,要求點間通視,而且精度分布不均勻,且在外業不知精度如何,采用常規的GPS靜態測量、快速靜態、偽動態方法,在外業測設過程中不能實時知道定位精度,如果測設完成后,回到內業處理后發現精度不合要求,還必須返測。
利用RTK進行控制測量不受天氣、地形、通視等條件的限制,控制測量操作簡便、機動性強,工作效率比傳統方法提高數倍,大大節省人力,不僅能夠達到導線測量的精度要求,而且誤差分布均勻,不存在誤差積累問題。采用RTK來進行控制測量,能夠實時知道定位精度,如果點位精度要求滿足了,用戶就可以停止觀測了,而且知道觀測質量如何,這樣可以大大提高作業效率。
RTK圖根控制測量簡單的作業流程圖:
3.1 收集測區控制成果,含控制點的坐標,等級,中央子午線,坐標系及控制點是屬常規控制網還是GPS控制網。
3.2 求定測區轉換參數,對于RTK測量,要求實時得出待測點在實用坐標系(1980西安坐標系、1954年北京坐標系或地方獨立坐標系等)中的坐標,因此,坐標轉換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實際需要將GPS觀測的84坐標轉換為國家平面坐標(如北京54坐標)或者工程施工坐標。對于WGS-84到國家平面坐標(如北京54坐標)的轉換,我們可以采用高斯投影的方法,這時需要確定WGS84與國家平面坐標(如北京54坐標)兩個大地測量基準之間的轉換參數(三參數或七參數),需要定義三維空間直角坐標軸的偏移量和(或)旋轉角度并確定尺度差。但通常情況下,對于一定區域內的工程測量應用,我們往往利用以往的控制點成果求取“區域性”的地方轉換參數。
3.2.1 采用已有的靜態數據,直接將控制點的WGS-84坐標和國家平面坐標(如北京54坐標)或者工程施工坐標輸入手簿,利用隨機軟件求解坐標轉換參數。
3.2.2 測區只有足夠控制點的地方坐標,相對位置關系精確,但沒有WGS-84坐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利用RTK測量方法,以基準站為起算位置(這個起算位置的坐標由GPS接收機觀測確定,是一個精度有限的大地坐標,但它不影響RTK觀測的相對位置關系),確定各控制點之間相對精確的位置關系,并實時測定WGS-84大地坐標。該方法具體實施時可能會遇到難處,比如控制點的距離太遠,而RTK的作用距離有限。
3.2.3 當某些地方無合適的控制點坐標來設置基準站,也可以采用基準站任意擺放的方式,即虛擬一個基準站,基準站的WGS-84坐標直接從測量手簿讀取,然后流動站再到各個控制點上去采集WGS-84坐標。
3.3 選擇基準站及設置,GPS RTK定位的數據處理過程是基準站和流動站之間的單基線處理過程,基準站和流動站的觀測數據質量好壞、無線電的信號傳播質量好壞對定位結果的影響很大,基準站位置的有利選擇非常重要。RTK測量中,流動站隨著基準站距離增大,初始化時間增長,精度將會降低,所以流動站與基準站之間距離不能太大,一般不超過10Km范圍。同時要考慮基準站上空無衛星信號的大面積遮蓋和影響RTK數據鏈通訊的無線電干擾,以及提高基準站無線架設高度。
基準站的設置含建立項目和坐標系統管理、基準站電臺頻率選擇、GPS RTK工作方式選擇,基準站坐標輸入、基準站工作啟動等,以上設置完成后,可以啟動GPS RTK基準站,開始測量并通過電臺傳送數據。
3.4 流動站設置包括建立項目和坐標系統管理、流動站電臺頻率選擇、有關坐標的輸入、GPS RTK工作方式選擇,流動站工作啟動等。以上設置完成后,可以啟動GPS RTK流動站,開始測量作業。
3.5 測量前的質量檢查,為了保證RTK的實測精度和可靠性,必須進行已知點的檢核,避免出現作業盲點。研究表明,RTK確定整周模糊度的可靠性最高為95%, RTK比靜態GPS還多出一些誤差因素如數據鏈傳輸誤差等。因此,和GPS靜態測量相比,RTK測量更容易出錯,必須進行質量控制。我們一般采用了以下兩種方法:(1)已知點檢核比較法——用RTK測出已知控制點的坐標進行比較檢核,發現問題即采取措施改正。(2)重測比較法——每次初始化成功后,先重測1-2個已測過的RTK點或高精度控制點,確認無誤后才進行RTK測量。最可靠的是已知點檢核比較法,但控制點的數量總是有限的,所以沒有控制點的地方需要用重測比較法來檢驗測量成果。
經過以上已知點的檢核后,符合要求后開始作業。
3.6 內業數據處理,數據傳輸就是在接收機與計算機之間進行數據交換。GPS RTK測量數據處理相對于GPS靜態測量簡單得多,如用TGO軟件處理接收機導入的測量數據(*.dc),直接可以將坐標值以文件的形式輸出和打印,得到控制點成果。
4 工程應用及精度分析
我們在完成廣州市蘿崗測區1:500數字化地形測量中(面積約17平方公里)用GPS RTK進行圖根控制。為了檢驗RTK控制點的實際精度,RTK測量結束后,我們用全站儀(2〞)對部分相互通視的點實測的邊長、高差與測量坐標反算邊長、高差比較,最大邊長較差0.018米,最小邊長較差0.001米,邊長間距中誤差為0.007米,高差(△H)最大較差為0.053米,最小為0.000米。結果表明所測點精度良好。可以看出, RTK實測精度完全符合導線測量精度要求,而且誤差分布均勻,不存在誤差積累問題。
5 體會
與傳統的導線測量比較,RTK圖根控制測量自動化程度高,實時提供經過檢驗的成果資料,無需數據后處理。擁有彼此不通視條件下遠距離傳遞三維坐標的優勢,并且不像導線測量那樣產生誤差累積,定位精度高,數據安全可靠。操作簡單,作業速度快,勞動強度低,節省了外業費用,提高了勞動效率。可以說GPS RTK技術非常適合大規模的數字化地形圖測量。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