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RTK技術在鐵路中的應用
RTK定位技術是以載波相位觀測值為根據的實時差分GPS[]定位技術,實施動態測量。在RTK作業模式下,基準站通過數據鏈將其觀測值和測站坐標信息一起傳送給流動站。流動站不僅通過數據鏈接收來自基準站的數據,還要采集GPS[]觀測數據,并在系統內組成差分觀測值進行實時處理,同時通過輸入的相應的坐標轉換參數和投影參數,實時得到流動站的三維坐標及精度。
1、RTK在鐵路定測中的作業模式
1.1 選擇作業時段
鐵路沿線地物地貌復雜多變,為獲取完整的數據,必須根據衛星可見預報和天氣預報選擇最佳觀測時段。衛星的幾何分布越好,定位精度就越高,衛星的分布情況可用用Planning 軟件 查看多項預測指標,根據預測結果合理安排工作計劃。
1.2 建立測區平面控制網
根據中線放樣資料,用GPS[]靜態測量方法建立測區控制網,相鄰點間間距5-8公里,并與國家點聯測,求出各控制點平面坐標,同時投影變形不得不考慮,變形的程度與測區地理位置和高程有關,鐵路線路短則數十公里,長則上千公里,跨越范圍廣,線路走向、地形情況千差萬別,長度變形各不相同。在3o投影帶的邊緣,長度變形可達以上,導致中線樁由圖上反算的放樣長度與實地測量長度不一致,無法滿足放樣要求。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消弱長度變形。
1.3 高程控制測量
GPS[]得到的高程是大地高,而實際采用的是正常高,需要將大地高轉化為正常高。而測區的高程異常是未知數,且高程異常的變化較復雜,特別在山區精度較差。此外,新線定測要求約每隔2KM設置水準點,而有些地形環境不能滿足GPS[]觀測的條件,采用高程擬合的方法擬合的高程精度不能得到保證。完全用GPS[]替代等級水準難度大。因此等級水準仍采用水準儀作業模式。
1.4 求取地方坐標轉換參數
合理選擇控制網中已知的WGS84和北京54坐標(或地方獨立網格坐標)以及高程的公共點,求解轉換參數,為RTK動態測量做好準備。選擇轉換參數時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①要選測區四周及中心的控制點,均勻分布;②為提高轉化精度,最好選3個以上的點,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轉換參數。
1.5 基準站選定
基準站設置除滿足GPS[]靜態觀測的條件外,還應設在地勢較高,四周開闊的位置,便于電臺的發射。可設在具有地方網格坐標和WGS84坐標的已知點上,也可未知點設站。
1.6 放樣內業數據準備
利用測量內外業一體化程序完成全部計算工作。將線路的起點坐標、方位角、加直線長度及曲線要素輸入,程序根據里程計算出全線待放樣點的坐標,其中直線上每50米一個點,曲線上每10米一個點。按相應的數據格式將放樣點坐標導出成Trimble DC文件,通過Data Transfer將DC文件導入到外業掌上電腦供外業調用。
1.7 外業操作
將基準站接收機設在基準點上,開機后進行必要的系統設置、無線電設置及天線高等輸入工作。流動站接收機開機后首先進行系統設置,輸入轉換參數,再進行流動站的設置和初始化工作。通常公布的坐標系統和大地水準面模型不考慮投影中的當地偏差,因此要通過點校正來減少這些偏差,獲得更精確的當地網格坐標,且確保作業區域在校正的點范圍內。
2、應用實例
2003年我公司對官柴線延長至新安煤礦鐵路專用線進行定測。該專用線全長14.095公里,測區地勢平坦,除幾處外都較適合GPS[]-RTK測量。作業時將基準站設在大致全線中心處,距離最遠待放樣點7km多,滿足作業要求。
2.1 勞動組織及作業進度
利用RTK技術進行線路定測,將常規的沿線路中線測量模式改變為線路坐標控制測量模式,直接利用控制點測設中線,一次放出整樁和加樁,無需在做交點的貫通測量,進行中線、中平、斷面的一次作業。
采用1+2作業模式:基準站1人;流動站4人,其中2人操作GPS[],1人寫樁號、打樁,1人背木樁,1人用流動站作斷面;抄平組7人,其中2人記錄,2人司鏡,2人跑尺,1人拉鏈。
作業時,由流動站放樣中樁點,抄平組馬上測其高程,另一流動站作斷面。且根據地物地貌的屬性可對觀測點進行屬性編碼,以取代原有的中樁記錄。
實際作業進度,每天完成新線定測2.5公里。
對于要觀測的跨線高和不適合RTK放樣的點,可以與全站儀相結合的方法解決;現場無法用GPS[]測量的斷面可由抄平組完成。
2.2 精度情況
公司未配GPS[]時,均采用全站儀放樣,多年實踐表明,全站儀中線測量精度較高,為檢驗GPS[]-RTK測量的精度,我們事先用全站儀放樣一段線路,并將結果作為參考值,兩種作業模式的成果比較如下:
坐 標 比 較
中樁里程 全站儀放樣點坐標 GPS[]放樣點坐標 坐標差值/mm
X Y X Y δX δY
K0+0.000 3868647.043 503172.571 3868647.045 503172.570 -2 +1
K0+ 50.000 3868689.751 503146.570 3868689.750 503146.571 +1 +1
K0+ 68.002 3868705.127 503137.208 3868705.126 503137.206 +1 +2
K0+ 78.002 3868713.661 503131.996 3868713.662 503131.998 -1 -2
K0+ 88.002 3868722.152 503126.713 3868722.152 503126.715 -1 -2
K0+ 98.002 3868730.553 503121.289 3868730.552 503121.292 +1 +3
K0+108.002 3868738.815 503115.657 3868738.816 503115.654 -1 -3
K0+140.000 3868763.948 503095.872 3868763.949 503095.874 -1 -2
K0+180.000 3868792.170 503067.567 3868792.169 503067.567 +1 +0
K0+220.000 3868816.377 503035.761 3868816.378 503035.765 -1 -4
K0+236.569 3868825.125 503021.692 3868825.130 503021.691 -5 +1
K0+240.000 3868826.839 503018.720 3868826.844 503018.716 -2 +4
K0+260.000 3868836.142 503001.019 3868836.146 503001.025 -4 -6
K0+280.000 3868844.245 502982.739 3868844.240 502982.740 +5 -1
K0+300.000 3868851.113 502963.959 3868851.116 502963.963 -3 -4
根據統計結果分析,最大平面較差為7mm,因此,我們認為RTK測量成果質量可信。
3、RTK動態測量的特點
1)在能夠接收GPS[]衛星信號的任何地方,可進行全天候作業。
2)經典GPS[]測量不具備實時性,RTK動態測量彌補這一缺陷,放樣精度可達到厘米級,誤差不累積。
3)流動站利用同一基準站信息可各自獨立開展工作。
4)實時提供測點三維坐標,現場及時對觀測質量進行檢查,避免外業出現返工。
5)GPS[]誤差不累積。
4、結束語
RTK技術不僅能達到較高的定位精度,而且大大提高了測量的工作效率,隨著RTK技術的提高,這項技術已經逐步應用到測圖工作中。通過相應的數據處理程序,可大大減輕了測量人員的內外業勞動強度,因此RTK技術在鐵路勘測設計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鐵道部第二勘測設計院.鐵路測量手冊.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
2.孔祥元.控制測量學(上下冊).武漢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