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壁莊水庫大壩位移監測網設計
摘要:針對黃壁莊水庫大壩長、樞紐建筑物分散的特點,采用GPS布網和視準線測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水平位移監測網的設計。在垂直位移監測網建立方面,按照不同建筑物對變形監測精度的標,采用全局控制與局部加強的設計方法,開拓了平原、丘陵水庫變形監測工作的思路為大壩觀測自動化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黃壁莊水庫 水平位移 垂直位移 變形監測
1 工程概況
黃壁莊水庫大壩位于河北省鹿泉市黃壁莊鎮,距石家莊市30km,是滹沱河中下游重要的、控制性的大(I)型水利樞紐工程,總庫容12.1億m3。水庫建于1958年,1968年達到現狀規模,其任務是以防洪為主,兼顧城市供水、灌溉、發電和養殖。水庫樞紐建筑物主要由主壩、副壩、重力壩、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新增非常溢洪道、靈正渠涵管及電站組成。主壩壩頂長1843m,壩頂高程為128.7m,最大壩高30.7m。副壩壩頂長6907.3m,壩頂高程為129.2m。最大壩高19.2m。混凝土重力壩位于副壩左側,共8個壩塊,全長136.5m,最大壩高28.0m。
自大壩建成后,變形觀測系統一直沒有完善,部分建筑物只間斷性地進行了垂直位移觀測。由于這些數據不連續,經歷洪水時,無法正確判定大壩的運行狀況,給決策和調度帶來盲目性,隨著大壩除險加固工程的開展,壩體上已有監測點將全部報廢。因此建立完善的大壩變形監測系統,對各建筑物重點部位進行變形監測,準確掌握大壩的運行規律,科學地對水庫進行調度非常必要。
2 點位設計
2.1 變形點布置
2.1.1 主壩
在主壩上設有6個變形觀測斷面,樁號分別為0+300、0+455、0+710、0+855、1+000、1+050,在每個斷面上各布設4個變形點,共24個。其中上游壩坡上、壩頂下游壩肩、下游壩坡馬道上及壩下路上游側各一個測點,各測點均為綜合標點,即同一測點兼作垂直和水平位移測點。
2.1.2 副壩
在副壩上設有10個變形觀測斷面,樁號分別為A0+520、A1+755、A2+380、A2+826、A3+860、A4+062、A4+129、A4+462、A5+353。在每個斷面上各布設3個變形點,共30個即在觀測斷面上游壩坡125.3m高程(原壩頂)、壩頂下游壩肩、下游壩坡120m高程的馬道上各設一個側點。各測點均為綜合標點。
2.1.3 正常溢洪道
在正常溢洪道閘墩下少先隊則墩頂上設有一排水平位移測點,在公路橋下游側與立墻之間的墩頂上設有一排垂直位移測點。
2.1.4 原非常溢洪道
在原非常溢洪道閘墩上游側的墩頂上設有一排水平位移測點,由右至左每雙號墩上設1個測點,共計5個測點。在閘墩上下游側的墩頂上各設有一排垂直位移測點,每個墩上一個,共22個。
2.1.5 新增非常溢洪道
在新增非常溢洪道閘墩下游側墩頂上設有一排水平位移測點,在公路橋上游側的墩頂上設有一排垂直位移測點,每個墩上各1個測點。共12個。
2.2 工作基點設計
2.2.1 水平位移工作基點及校核基點設計
(1)非常溢洪道、新增非常溢洪道。由于二者軸線不共線,因此需布置兩條視準線。在視準線兩端分別設置峽谷組工作基點。由于大壩本身也屬于變形體,為獲取測點準確的變形量,擬在溢洪道下游設置兩個校核基點,以便對工作基點進行修正。
(2)正常溢洪道。在正常溢洪道兩端設置兩個工作基點,作為視準線觀測的工作基點。擬在溢洪道下游變形區外布置兩個校核基點,以對工作基點進行修正。
(3)主壩。將6個觀測斷面上的壩頂下游壩肩處的測點納入GPS水平位移監測主網,作為測點所在斷面的工作基點,以此作為基準,采用極坐標法測定斷面上其余3個測點的變形量。
(4)副壩。將10個觀測斷面上的壩頂下游壩肩處的測點納入GPS水平位移監測主網,作為測點所在斷面的工作基點,以此作為基準,采用極坐標法測定斷面上其余2個測點的變形量。
2.2.2 垂直位移工作基點設計
(1)為方便對建筑物垂直位移監測,達到快速獲取監測數據的目的,擬在非常溢洪道以及新增非常溢洪道、正常溢洪道下游分別埋設垂直位移工作基點一座。
(2)副壩部分每1km左右設置垂直位移工作基點一座。
2.3 基準點設計
基準點是變形觀測的基礎,必須保證堅固和穩定,因此點位應選在變形區以外,地質條件好,又能夠永久保存的地方。為檢核基準點的穩定,水平和垂直位移監測的基準點均設置成基準點組。水準基準點組擬選在水庫管理處內的馬鞍山上,由三點組成扇形或等邊三角形。水平位移基準點擬選在馬鞍山上一點,副壩右岸馬山上一點,另外一點選在大壩北岸牛城村附近,離開變形區的地方。三點應兩兩通視,以便于用大地測量的方法對基準點檢核。
3 水平位移監測網建立
3.1 方案選定
黃壁莊水庫大壩長,建筑物分散,若采用大地測量方法布網,則觀測周期長,受外界環境影響大,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而采用GPS布網具有不需要點間通視,布網靈活,可全天候作業,觀測速度快,工作量小等優點。同時對所構網形的圖形強度要求不高,可有效克服氣象條件對觀測的影響。因此本網擬采用GPS進行水平位移主網觀測。
3.2 觀測網形的確定
將基準點、工作基點、校核基點以及副壩監測斷面壩頂上的變形點一并納入主網統一觀測。為提高GPS網的精度與可靠性,GPS點間構成盡量多的由GPS獨立邊組成的異步環,使GPS網有足夠的多余觀測,平均每點設站2-3次。
3.3 GPS網觀測
采用4臺美國Trimble公司生產的精密測地型GPS接收機進行觀測,儀器標稱精度為5mm+1ppm,配有可抑制多種徑效應的扼徑圈天線。作業方式采用靜態相對定位模式。
3.4 數據處理
3.4.1 基線解算
由于該網要求精度高,基線向量解算時必須考慮對流層的影響,采用GPS接收機廠家隨機提供的商用軟件無法實現。應采用特殊軟件對對流層的影響進行改進,必要時采用精密星歷進行解算,基線結果采用雙差固定解。
3.4.2 基線解算的質量檢核
為提高GPS測量的精度與可靠度,基線解算結束后,應及時計算同步環閉合差、異步環閉合差以及重復邊的檢查計算,各環閉合差應符合規范要求。
3.4.3 GPS網平差
外業結束后,對所有觀測數據進行統一處理。在WGS-84坐標系下進行三維無約束平差。在基線解算質量檢核的基礎上,進一步評定GPS網的內部符合精度與外業觀測的質量,利用基線向量改正數進行粗差的檢驗(V△x,△y,△z≤3σ)。
4 垂直位移監測網建立
4.1 網形確定
垂直位移監測網由基準點、工作基點組成,本監測網基準點布設在水庫管理處院內,由3點組成水準點組。工作基點6座,布設在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和主壩2座,副壩部分每隔1km布設一座,共4座。
4.2 水準觀測
主、副壩水準觀測采用二等水準規程觀測,每公時高差中數的中誤差不得大于1mm。正常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以其附近的工作基點作為基準,采用局部精度加強的方法按一等水準精度施測,每公里高差中數的中誤差不得大于0.5mm。
5 變形監測方法
5.1 水平位移監測
5.1.1 主、副壩
(1)零數據觀測:在監測主網觀測時,已將監測斷面壩頂上點納入直接得到零數據,斷面上下游的變形點可利用全站儀極坐標法觀測取得。
(2)周期性觀測:在主網觀測周期內,可采用局部測量方法,即選定需要觀測的斷面與監測網基準點組成GPS網進行觀測。
5.1.2 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新增非常溢洪道
(1)零數據觀測:在整個監測網觀測的同時,利用各建筑物左右兩邊的工作基點,采用視準線法或小角度法觀測各變形點。
(2)周期性觀測:由于大壩本身也是變形體,如果監測網不進行復測而僅對建筑物進行周期性觀測時,可采用局部GPS測量與視準線相結合的方法。將視準線兩工作基點和建筑物下游的兩校核基點組成4點GPS網觀測,再采用視準線法測定建筑物上變形點的位移。
5.2 垂直位移監測
(1)零數據觀測:依照《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作業,采用二等水準規程觀測。將水準基準點組、各工作基點、主壩和副壩上的變形點全部納入主網組成二等水準環路。正常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上的測點,利用其附近的工作基點,采用一等水準精度觀測。
(2)周期性觀測:在主網復測周期內的各期測量,可直接利用垂直位移監測點附近的工作基點進行垂直位移監測。工作基點本身,可能逐年有下沉,在監測時應以工作基點的首次高程作為起始高程,將工作基點各年的沉降量視為常數,在分析資料時加考慮。
6 結語
采用GPS布網和視準線測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大壩水平位移監測網設計,以及采用全局控制與局部加強結合的設計方法,建立大壩垂直位移監測網,開拓了平原丘陵水庫變形監測工作的思路,可為同類工程參考。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