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歸線測定方法
【摘 要】 北回歸線是研究地球的一條特殊地理緯線,它所經過的地區(qū),在海洋、大氣環(huán)流、地形等不同的影響下,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地理景觀。本文就北回歸線的定義、變化規(guī)律以及如何測定北回歸線的方法進行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 回歸線 日地運動 天球黃道面 黃赤交角 垂線偏差
1 回歸線的定義
回歸線是地球上一條位置周期變動的地理緯線,日常中人們所說的南、北回歸線泛指南、北緯度為23°27′的緯圈。地球上的南、北回歸線并非是天文科學家、地理科學家隨意指定的,而是有其嚴密的科學依據。這些依據涉及到地球繞太陽的運動——日地運動的規(guī)律,以及地球在空間的姿態(tài)變化。
人們每天看到日月星辰東升西落的現象,正是地球在繞自轉軸——地軸自西向東旋轉——自轉的反映。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地球自轉的同時,又被太陽牽引著在天球黃道上繞太陽運行,這就是地球公轉。地球在公轉過程中,由于地球自轉軸相對于日地運動軌道面——天球黃道面不垂直,存在一個傾角φ=23°27′,天文學上稱之為黃赤交角。如圖(1)。
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公轉,使得地球上同一地點出現了晝夜時間長短周期變化的現象,從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節(jié)氣交替變化。如此寒來暑往,四季交替,即是“回歸”本義。
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對四季交替,周而覆始這一自然規(guī)律作了進一步規(guī)定:每年春分,太陽直射的地方為地球赤道,此時北半球恰值春季。到了夏至日,太陽終日直射北緯23°27′附近的緯圈,把夏至日太陽直射的緯圈稱為當年的北回歸線;同時,夏至日這一天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白晝最長,夜間最短,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的緯度達到了最大,此時為北半球的盛夏。此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至秋分,太陽再次直射赤道。太陽直射點繼續(xù)南移。到冬至,太陽直射到南緯23°27′緯度圈附近,此時北半球已是冬季,南半球正值盛夏,把冬至日太陽直射的緯圈稱為當年的南回歸線。此后,太陽直射點復又北移。
2 回歸線的變化規(guī)律
南、北回歸線并不是人們想象中那樣23°27′固定不變。地球懸浮在太空中,受到太陽、月亮以及其他星體的引力作用,在引力作用下,地球的空間姿態(tài)產生微小的變化,變化體現在黃赤交角(反映在φ角上)連續(xù)微小有規(guī)律的變動。從古至今,中外天文學家對黃赤交角φ的變化規(guī)律做了很多觀測和計算,并積累了大量的、有價值的資料。摘錄部分數據資料列于表(1)中。
觀 測 者 年 代 φ角觀測值 φ角理論值
石 申 公元前約350年 23°20′52″.3 23°44′38″.8
賈 逵 公元91年 23°39′18″.1 23°41′13″.6
阿拉伯人 公元9世紀 23°35′ 23°34′42″.9
趙知微 公元1182年 23°33′23″.3 23°32′44″3
公元1900年 23°27′08″.26 23°27′08″.26
表(1)
由表(1)可知,盡管由于當時觀測手段的限制,φ角觀測值都存在一定誤差,但是觀測值還是能客觀反映黃赤交角φ的變化規(guī)律,φ角觀測值變化規(guī)律與φ角理論值變化規(guī)律相符。
黃赤交角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南、北回歸線位置的變化。如圖(1)所示,北回歸線所在地理(天文)緯度值Ψ與黃赤交角值φ相等。那么,回歸線又是如何變化的呢?現代天文學家給出了二十世紀黃赤交角計算的公式:
ε=23°27′08″.26-0″.46845×(t-1900) ……(1-1)
式中: ε 為北回歸線的緯度/黃赤交角;
t 為年份,儒略世紀數;
按公式(1-1)計算,隨著儒略世紀數t的增大,黃赤交角φ(=ε)逐漸變小,北回歸線所在地理緯度值Ψ變小,北回歸線的位置在逐年南移。長此下去,北回歸線會不會總有一天移到赤道上。然而,天文學家根據天體力學的關系證明:北回歸線南移的趨勢是有盡頭的。如果用T表示以二十世紀為起算的儒略世紀數,則各世紀黃赤交角的計算公式為:
ε=23°27′08″.26-46″.845×T-0.0059×T+0″.001817×T ……(1-2)
對(1-2)式求極值:令(1-2)式的一次微分結果為0,
則有:
-46″. 845-2×0.0059T+3×0. ″001817 T=0
求出T值:T1≈9400年
T2≈-9200年
對極值T分析可預知,北回歸線在約9400年后將轉而北撤,而最近一次北回歸線由北向南移動是發(fā)生在約9200年前。把T1,T2代入(1-1)式得ε1=22°28′34.885″,ε2=24°53′48.055″,由極值ε1、ε2可知,北回歸線總是在緯度23°26′附近正負一度之間擺動,擺動周期約有4萬年之久。
1976年第十六屆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上通過:決定將2000年的北回歸線位置定為23°26′21″.448。
3 大地坐標與地心坐標
描述地球上某點位置的坐標系統(tǒng)主要有兩種,即大地坐標系和地心坐標系,如圖(2)所示。P點為地面上一待定點,過P點作參考橢球面的法線PA,法線PA與赤道面的夾角β稱為該點的大地緯度;而過P點與球心O的連線PO與赤道面夾角φ稱為該點的地心緯度。由于參考橢球面與大地水準面并不并行,過P點的法線與垂線并不重合,與赤道面夾角分量差:
ξ=φ-β,
η=(λ-L)cosφ, ……(1-4)
即天文地理坐標(λ,φ)和大地坐標(L,β)之間由于垂線偏差而引起的子午分量ξ和卯酉分量η。
大地測量以大地坐標系為基礎坐標系,天文測量以地心坐標系為基礎坐標系。地面上某一點的大地緯度β與天文緯度φ由于存在垂線偏差而引起的差值,平均值約為±3″~±4″,在平原地區(qū)垂線偏差較小,約為±1″~±2″,而在山區(qū)垂線偏差較大,可達到±10″~±15″,個別地方還有可能超過40″。
有了大地坐標系統(tǒng)與地心坐標系的關系式,根據(1-1)式算出當年的黃赤交角值,得出北回歸線天文緯度值φ,根據(1-4)式算出大地緯度L,可用各種測量方法在地面上確定北回歸線的具體位置,為回歸線通過的地區(qū)建立回歸線標志提供必要的選址資料。
4 如何測定北回歸線的實地位置
地面上測定北回歸線的位置的有多種方法,概括起來可分為:①天文觀測法;②常規(guī)工程測量法;③GPS定位法。
4.1 天文觀測法
天球上以天極P、天頂Z和天體σ為頂點的三角形,稱為定位三角形或天文三角形。如圖(3)所示。利用球面三角形的邊角關系和余弦公式,得出解定位三角形的式子:
cosc=cosa*cosb+sina*sinb*cosc;
即: cosz=sinφ*sinδ+cosφ*cosδ*cost …… (1-5);
由(1-5)式可知,赤緯δ為已知數(可在天文年歷表中查得),z可用經緯儀觀測該天體并讀取垂直度盤數求得,讀照準天體瞬間所顯示的表面時刻S′,通過表差μ求得恒星時S= S′+μ,α為恒星的赤經,有:
t=S-α=S′+μ-a …… (1-6);
則(1-6)式變?yōu)椋?nbsp;
cosz= sinφsinδ+cosφcosδcos(S′+μ-α), …… (1-7);
由(1-7)式看出,只要測得天體的天頂距z,并知道S′和μ,查表得δ、α,加上對z的蒙氣點差改正,即可解出天文緯度φ值來。
實地測定回歸線的位置,首先拿到一張緯度在23°26′附進的大比例尺地圖,如1:1萬地形圖,根據當年回歸線的具體天文緯度值φy(由(1-1)式計算得)以及對照地面上的地形、地物找出回歸線的地面概略位置。設立觀測站,測定該點的天文緯度,與該點的大地緯度比較得出垂線偏差。由于在小范圍內垂線偏差值變化很小,以這個垂線偏差值和確定的回歸線天文緯度值φy,通過(1-4)式計算得出相應的大地緯度β,根據回歸線的大地緯度β在相應地圖上標出回歸線位置,并在實地上定點。如1964年夏季廣東省從化縣太平場的北回歸線就是用這種方法測定的。按一等天文點精度要求觀測,測得水泥天文觀測墩的天文23°26′50.30″±0.″15。當時確定北回歸線標志建在1949年10月1日的北回歸線上(北緯23°26′44.96″),即在水泥天文觀測墩正南面164.28米處,這是中國大陸首次進行的精密的北回歸線緯度測量。
4.2 常規(guī)工程測量法
如果能夠根據已有的天文觀測資料,獲知回歸線標志選址區(qū)域內的垂線偏差值,由(1-1)公式計算出當年或預定的一年北回歸線所經過的天文緯度值φ,由(1-4)公式計算出大地坐標系下的大地經緯度(L,β),由高斯投影正算電算公式:
X:=6367558.4969*B″/ρ″-(a0- (0.5+(a4+a6*L)* L)* L*N)*sinB*cosB;
Y:=500000.0+(1+(a3+a5* L)* L)* L*N*CosB;
N:=6399698.902-(21562.267-(108.973-0.612*CosB)* CosB)* CosB;
a0:=32140.404-(135.3302-(0.7092-0.0040* CosB)* CosB)* CosB;
a4:=(0.25+0.00252* CosB)* CosB -0.04166;
a6:=(0.166* CosB -0.084)* CosB;
a3:=(0.3333333+0.001123* CosB)* CosB -0.1666667;
a5:=0.0083-(0.1667-(0.1968+0.0040* CosB)* CosB)* CosB;
……… (1-8)
算出北回歸線上某一點X、Y值。有X、Y值通過工程放樣的方法在實地定出北回歸線標志的位置。如通過導線控制測量的方法把測區(qū)外已有的高等級大地點坐標傳到北回歸線標志選址位置附近,然后通過工程放樣的方法定出實地確定點。
4.3 GPS定位法
一種最新的測量方法是采用GPS技術來定點。采用GPS技術測定北回歸線標志的實地位置,只需在1:1萬圖上23°26′附近選擇1-3個相鄰點構成一個三角形。然后,用GPS相對定位的方法,連測測區(qū)外已有的2-3個已知大地點KN1、KN2、KN3,把大地坐標傳到這些新點上。最后,利用這些新點坐標通過放樣的方法測定出北回歸線標志的實地位置。如圖(4)。
如果用常規(guī)放線的方法,必需建立2-3個新點,如圖(4)A、B、C。如果用RTK技術,只需建立1個新點,如A。然后把A點作為基準站,然后通過流動站實時定位坐標值與待定值X、Y(L、B)比較,直到實時定位坐標值與待定值X、Y相等,該點即為P點的實地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平北回歸線標志,由廣西測繪局組織實施建設,于1997年6月21日建成揭幕,是廣西第一座北回歸線標志。標志位于東經108°08′37.34″,北緯23°26′15.67″,北回歸線經過該標志的年份是2010年。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