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技術在水源調查應用中的簡要探討
水資源是人們生產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這一資源倍顯重要。傳統的地下水監測方法已經顯出不足,而遙感信息技術作為具有綜合性,宏觀、快速、適時監測和評價水資源的有效手段,由于其不受地形難易程度的影響,在快速、大范圍調查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及水質條件的活動中,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1]。利用遙感信息技術可以快速進行區域性水源條件基本的評價,在目標區域運用遙感技術調查地面及地下水源,估算地下水補給量和勘探區域地下水資源存儲量,確定其分布,概略地評價地下水水質。
1 水文地質理論
根據水文地質理論,水體的蘊藏是有一定條件的,即蓄水構造體系,它是指由含水層與隔水層按著一定的有利于蓄水的構造形式組合而成的不同水文地質單元[2]。構成蓄水構造需要有三個基本要素,首先是含水的巖層或巖體,其次是相對隔水的巖層或巖體構成的隔水邊界,最后是地下水的補給和排泄條件[3]。
蓄水構造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4]:
1.1 褶皺蓄水構造
地下水的賦存,受地形地貌、巖性的控制,也受構造控制。對于褶皺構造,在構造不同部位,富水性亦隨之變化,褶皺的軸部、外轉折端,低次序張裂隙發育,富水性較好。根據褶皺兩翼巖層的產狀、轉折端形態以及褶皺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在遙感影像上,能夠很好的解譯出來。
1.2 斷裂蓄水構造
張性斷裂帶中,節理裂隙比較發育,且張開性好,無充填物或較少充填,有利于大氣降水滲入,是比較理想的蓄水構造。
1.3 接觸帶蓄水構造
接觸帶主要有不整合接觸帶、侵入巖接觸帶和各種巖脈接觸帶,其接觸部位一般都比較薄弱,具有交好的儲水空間。當接觸帶垂直或斜交地下水流向時,在其接觸帶部位富集較豐富的地下水。
1.4 基巖風化殼蓄水構造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