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農業發布新一代植保無人機

首席記者 梁應杰
兩個多月前,新疆塔城地區沙灣縣安集海鎮附近一塊棉花地里,一臺大疆植保無人機正在進行脫葉劑噴灑作業。隨著無人機的快速飛過,遠在深圳南山區的大疆農業農服數據中心響起了一陣歡呼聲。到那一刻為止,今年大疆植保無人機在國內累積作業面積正式突破1億畝次。
這也意味著國內有近5%的耕地正在依賴無人機進行農林植物保護作業。這些懸浮在空中,發出嗡嗡聲的小飛機,除了拍照和娛樂功能外,正和我們的餐桌發生著密切的聯系。
昨天,大疆農業發布了全新植保無人機T16,在效率、可靠、智能三大核心指標上,均實現了大幅度提升。其中每小時150畝的超高噴灑效率,相較上一代提升了67%,遠遠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施藥效率比人工高出40-60倍
所謂的植保無人機,就是用于農林植物保護作業的無人駕駛飛機,它們能通過地面遙控或導航飛控,來實現噴灑作業,可以噴灑藥劑、種子、粉劑等。通常來說,利用無人機來噴灑農藥,效率要比人工施藥高出40-60倍。
在農業發達的日本和美國,無人機是高效農業的保障之一。像是日本全國就有4000多架植保無人機,1.4萬多名從事植保無人機操作的駕駛員。相比之下,國內培養相關人才,并將無人機應用到農業上,是最近幾年才廣泛興起。
不久前,大疆無人機植保隊在廣東江門進行了一次特殊的挑戰。4個人的植保團隊進行實地的循環作業,操作4架植保無人機和一架普通無人機,從作業規劃到完成千畝農田噴灑僅耗時3小時49分鐘。
“這次實驗我們在建圖規劃方面就做了優化。”一位飛手介紹,之前想要確定植保無人機的作業范圍,需要飛手拿著遙控器,繞地走一圈,“如果是旱田還比較容易,如果是水田就相當麻煩。”這次他們直接用另一架小型無人機獲取農田實況圖像,以此為基礎制定植保任務、導入植保機開展自動作業。
用人工智能實現智慧飛行
在大疆新發布的T16無人機上,相關技術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比如,增加了三維建模引擎和AI識別引擎。面對果園等經濟作物的作業環境,飛手可以實現農田環境三維重建、AI智能場景識別、三維航線規劃、自主飛行一整套作業流程。
這樣一來,飛手就不必在操作過程中擔心果樹有高有低,無人機會根據三維信息自動調整飛行高度,同時實現更集中的噴灑,一旦無人機飛到兩棵果樹之間,將自動關閉噴頭,直到飛到下一棵果樹上空才再次開始噴灑。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