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揭開霧霾真相
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2013年初,柴靜懷孕,未出生的孩子被查出患有良性腫瘤,一出生便接受手術。她辭職暫別公眾視線,回家照顧幼子。在這階段,身為人母的柴靜對霧霾的感受愈發強烈。這一次,她不僅是作為記者,更是出于母性本能,去追問“霧霾”這個看不見的敵人。近日,柴靜攜紀錄片《穹頂之下》回歸。這部耗時一年,自費百萬,全長103分鐘的公益作品,瞬間刷爆網絡。
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
作為曾經的記者,內心在自責
紀錄片中的柴靜,一如既往的知性。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母性的本能,“這是我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當一個生命抱在懷里,面對持續兩個月之久的霧霾,柴靜的內心被一種強烈的念頭所驅使,“2014年,只有空氣優和良的時候,我才抱著她才出門,污染天數175天”,在她眼中,“這是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當PM2.5的值升高的時候,最脆弱的就是我們的孩子和父母。”這一年間,柴靜想要去解答:霧霾是什么,它從哪兒來,我們怎么辦?
在醫院采訪,當醫生說不明原因的肺癌很可能和霧霾有關,柴靜很困惑:肺癌的潛伏期一般是十年,可十年前怎么沒覺察到霧霾的存在?當專家拿出2004年首都機場的一張灰蒙蒙的照片,柴靜說,“那時候,我們一直以為那是霧。作為曾經的記者,我的內心是在自責的,我一直認為看到工廠的煙囪才叫污染,我從來沒有想到過,城市中心的空氣會是一種污染。那個時候,我不只是記者了,我也是當事人。”
環保不是負擔而是創新
如果不行動,霧霾還只是開始
空氣是沒有墻的。什么叫同呼吸共命運,這就是。
燃煤的污染沒解決,汽車的污染疊加進來了。不巧的是,污染物不僅沒擴散,還粘連在一起了,“我國的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中國煤炭消費量在2013年就超過了全世界其它國家用煤量的總和,車的增速也是歷史罕見。”
通過深入和細致的調研,柴靜發現,我國燃煤和燃油存在著“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問題。“我們怎么辦”其實也是有路可尋的,發生過“大煙霧事件”的倫敦,在1960年時的污染比當下的中國更嚴重。歷史和經驗證明,環保不是負擔,而是創新。
抽絲剝繭,柴靜將目光投向了泛濫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帶給這個國家不可思議的文明和財富,但假如我們拉動城市發展的方式不改變,15年之后,我們的耗煤量會達到60億噸,我們的用車量會達到4億輛,這意味著中國,霧霾還只是剛剛開始,堵車,只是剛剛開始。”
12369不打就只是一組數字
至少可以保護你和你愛的人
“一個人,別說一個人了,一個活物應該這么活著:春天來的時候,門開著,風進來,花香進來,忍不住深深地呼吸一口氣,又凜冽,又清新……但是現在呢?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都是看一下空氣質量指數,靠盼著一點西北風過日子,”柴靜說,“我不是怕死,我是不想這么活。”
環保這個命題,看似很大,其實也小。對于普通人來說,“如果你沒有時間去參加一家環保組織,你還可以做什么?12369(環保熱線),如果你不打,它就是一組數字”,柴靜在片中分享,她是如何主動打過電話,讓樓下餐廳的排煙更少,讓加油站的排放更淡。
“千千萬萬個普通人,他們會說不,不想等待,不想推諉,想站出來做一點什么,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柴靜的一字一句,就這樣撥動每一個人的心弦,“在霧霾嚴重的時候,我們至少有一件事可以做,就是保護你和你愛的人。”
■ 反響
走心燒腦又震撼上線4小時點擊破百萬
圖為:拍攝紀錄片,柴靜說是出于母性的本能
《穹頂之下》是柴靜時隔1年后的復出之作,也是柴靜工作室聯合人民網、優酷推出的年度調查,昨日該片推出后,四個小時點擊破百萬,評論超過3000條,被贊“走心、燒腦又震撼”。
優酷總裁魏明先生在接受楚天金報記者專訪時稱:“作為一部公益類長視頻紀錄片,同時還是一個嚴肅題材,能有這樣的強烈反響,足見公眾對環保和柴靜的高度關注。”
魏明告訴記者,幾年前,他看過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不可忽視的真相》,很多人當時被這部環保題材的紀錄片所震撼,“同樣,《穹頂之下》也讓我非常震撼,一位調查記者花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解讀‘霧霾’二字,這更加讓人相信:很多事情是可以較真的。”
“這部作品,代表了柴靜和她的態度,以一個公民的身份。”魏明透露,“說實話,我們在溝通的時候,她并沒有提到孩子的事,但后來才發現,孩子讓她對世界的看法產生了非常大的沖擊,這對一個調查記者來說,她和霧霾的私人恩怨,也是所有人與霧霾的恩怨。”
■ 對話
“人去做什么,是因為心底有愛惜”
記者:你告別央視之后,為什么選了霧霾題材?
柴靜:這不是一個計劃中的作品,當時因為孩子生病,我辭職后準備長時間陪伴她,謝絕了一切工作邀請。照顧她的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越來越強烈。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我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么?從哪兒來?該怎么辦?
記者:你以前也做過很多污染報道,這次與你以往報道有何不同?
柴靜:之前的污染報道,都是就事論事。這次拉開時空,對過去的問題再回訪,再思考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現狀,看到它們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我感覺環保與經濟發展并無沖突。
記者:那你覺得普通人應該怎么做?
柴靜:我自己并不想鼓動號召他人必須做什么,那有一種強迫性。小時候有一次,我把肥皂水倒在了樹根上,我奶奶沒說什么,只是拿小鏟子把肥皂水鏟起來,埋在了別處——人去做什么,是因為心底有愛惜。
記者:是什么讓你覺得大氣污染治理有希望?
柴靜:簡單地說,每個人都希望空氣清新,什么是社會共識?再沒有比這個更強烈的社會共識了。這是我的信心。
記者: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切入,你有顧慮嗎?
柴靜:沒有當媽媽之前,我對我的一生負責任就可以了。但有了她之后,你跟未來世界就有了關聯,有了責任。如果沒有這個情感驅動,我確實很難去做完這件事。
記者:這次的拍攝費用大概多少?是誰投資的?
柴靜:差不多一百萬吧,包括拍攝和后期制作的費用。錢是我自己投的,國內一些基金會聯系過我,愿意資助,但我不知道會做成什么樣子,也不知道何時作完,所以就沒接受,非常感謝他們。我兩年前出過書,用稿費負擔的。
(據人民網)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