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第二輪候選人名單 測繪地信界2人上榜
Cehui8訊,6月12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選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共有203位候選人上榜。相比第一輪增選名單,此次入選總人數由521人變為203人,其中,測繪地理信息界的上榜人數由7人變為2人。
第二輪增選名單中測繪地信界人士分別為: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陳軍、解放軍總參謀部譚述森。
中國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選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
(各學部名單按照姓名拼音排序)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 業 | 工作單位 |
---|---|---|---|---|
01 |
陳學東 |
50 |
特種設備設計與制造 |
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 |
02 |
笪良龍 |
48 |
水聲工程 |
海軍潛艇學院 |
03 |
鄧宗全 |
58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04 |
付夢印 |
50 |
武器系統與應用工程 |
南京理工大學 |
05 |
高峰 |
58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上海交通大學 |
06 |
何琳 |
57 |
船舶海洋工程力學 |
海軍工程大學 |
07 |
侯曉 |
51 |
航空宇航推進理論及工程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
08 |
姜澄宇 |
67 |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 |
西北工業大學 |
09 |
李崇堅 |
62 |
電力電子及控制設備 |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10 |
李德群 |
69 |
機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動化 |
華中科技大學 |
11 |
李魁武 |
71 |
火炮自動武器及彈藥(戰斗部)工程 |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 |
12 |
李圣怡 |
69 |
機械電子工程 |
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13 |
邱志明 |
53 |
武器系統與應用工程 |
海軍裝備研究院 |
14 |
孫聰 |
54 |
飛行器設計(包括總體、結構等)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
15 |
孫逢春 |
57 |
車輛設計與制造 |
北京理工大學 |
16 |
田紅旗(女) |
55 |
運載工具運用工程 |
中南大學 |
17 |
王華明 |
53 |
機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動化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18 |
王振國 |
55 |
航空宇航推進理論及工程 |
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19 |
肖龍旭 |
53 |
控制理論與工程 |
解放軍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 |
20 |
許波 |
49 |
飛行器設計(包括總體、結構等)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
21 |
楊德森 |
58 |
水聲工程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22 |
易小剛 |
51 |
專用機械設計與制造 |
三一集團有限公司 |
23 |
張衛華 |
54 |
運載工具運用工程 |
西南交通大學 |
24 |
周志成 |
52 |
飛行器設計(包括總體、結構等)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 業 | 工作單位 |
---|---|---|---|---|
01 |
陳純 |
59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浙江大學 |
02 |
陳杰 |
49 |
控制理論與技術 |
北京理工大學 |
03 |
戴瓊海 |
50 |
控制系統工程 |
清華大學 |
04 |
樊邦奎 |
56 |
信息與通信網絡技術 |
解放軍總參謀部 |
05 |
姜會林 |
69 |
應用光學 |
長春理工大學 |
06 |
姜秋喜 |
54 |
信號處理技術 |
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 |
07 |
蔣亞東 |
51 |
傳感器技術 |
電子科技大學 |
08 |
藍羽石 |
60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
09 |
廖湘科 |
51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10 |
劉永堅 |
53 |
雷達技術 |
空軍裝備研究院 |
11 |
馬晶 |
59 |
信息與通信網絡技術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12 |
寧濱 |
56 |
控制系統工程 |
北京交通大學 |
13 |
孫凝暉 |
47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
14 |
譚久彬 |
60 |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15 |
田捷 |
55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
16 |
王恩東 |
48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浪潮集團有限公司 |
17 |
王沙飛 |
50 |
信號處理技術 |
解放軍總參謀部 |
18 |
王耀南 |
57 |
控制理論與技術 |
湖南大學 |
19 |
吳漢明 |
63 |
微電子技術 |
燦芯創智微電子技術(北京)有限公司 |
20 |
吳建平 |
61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清華大學 |
21 |
吳劍旗 |
48 |
雷達技術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
22 |
吳偉仁 |
61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 |
23 |
楊知行 |
69 |
廣播與電視技術 |
清華大學 |
24 |
余少華 |
52 |
信息與通信網絡技術 |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
25 |
張平 |
56 |
信息與通信網絡技術 |
北京郵電大學 |
26 |
張雨東 |
51 |
應用光學 |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
27 |
鄭輝 |
58 |
信息與通信網絡技術 |
解放軍總參謀部 |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 業 | 工作單位 |
---|---|---|---|---|
01 |
陳芬兒 |
57 |
精細化工 |
復旦大學 |
02 |
陳建峰 |
49 |
化學工程 |
北京化工大學 |
03 |
顧松青 |
68 |
有色金屬冶金 |
中國鋁業公司 |
04 |
黃小衛(女) |
53 |
有色金屬冶金 |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
05 |
李賀軍 |
57 |
復合材料 |
西北工業大學 |
06 |
李衛 |
57 |
功能材料 |
鋼鐵研究總院 |
07 |
劉中民 |
50 |
煤化工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08 |
龍軍 |
58 |
石油與天然氣化工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09 |
呂劍 |
51 |
有機化工 |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
10 |
毛新平 |
50 |
金屬壓力加工 |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
11 |
潘峰 |
51 |
功能材料 |
清華大學 |
12 |
潘復生 |
52 |
金屬材料 |
重慶大學 |
13 |
彭金輝 |
50 |
冶金工程與技術 |
云南民族大學 |
14 |
錢鋒 |
54 |
化工系統工程 |
華東理工大學 |
15 |
沈政昌 |
55 |
礦物加工 |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
16 |
王富恥 |
66 |
金屬材料 |
北京理工大學 |
17 |
王迎軍(女) |
60 |
生物材料 |
華南理工大學 |
18 |
王玉忠 |
54 |
有機高分子材料 |
四川大學 |
19 |
吳鋒 |
64 |
功能材料 |
北京理工大學 |
20 |
謝建新 |
57 |
金屬壓力加工 |
北京科技大學 |
21 |
張聯盟 |
60 |
功能材料 |
武漢理工大學 |
22 |
張新明 |
69 |
金屬壓力加工 |
中南大學 |
23 |
鄭裕國 |
53 |
生物化學工程 |
浙江工業大學 |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 業 | 工作單位 |
---|---|---|---|---|
01 |
程樹康 |
69 |
電氣工程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02 |
鄧建軍 |
51 |
核科學技術應用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03 |
鄧運華 |
52 |
油氣資源與勘探 |
中海油研究總院 |
04 |
葛世榮 |
52 |
煤炭開發 |
中國礦業大學 |
05 |
顧大釗 |
57 |
礦山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 |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06 |
康紅普 |
49 |
煤炭開發 |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
07 |
雷增光 |
54 |
核材料與核燃料 |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
08 |
李根生 |
53 |
石油和天然氣工程 |
中國石油大學 |
09 |
李建剛 |
53 |
核科學技術應用 |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
10 |
李寧 |
56 |
石油和天然氣工程 |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
11 |
李文昌 |
53 |
礦產資源和地質勘查 |
云南省地質調查局 |
12 |
劉池陽 |
62 |
油氣資源與勘探 |
西北大學 |
13 |
劉吉臻 |
63 |
熱能動力工程 |
華北電力大學 |
14 |
劉揚 |
57 |
石油和天然氣工程 |
東北石油大學 |
15 |
羅安 |
57 |
電氣工程 |
湖南大學 |
16 |
倪明江 |
66 |
熱能動力工程 |
浙江大學 |
17 |
潘一山 |
51 |
礦業的安全和環境工程 |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
18 |
饒宏 |
54 |
電氣工程 |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
19 |
湯廣福 |
48 |
電氣工程 |
國網智能電網研究院 |
20 |
唐立 |
49 |
核科學技術應用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21 |
王成山 |
52 |
電氣工程 |
天津大學 |
22 |
王雙明 |
60 |
礦產資源和地質勘查 |
陜西省地質調查院 |
23 |
王運敏 |
59 |
非能源礦產開發 |
中國中鋼集團公司 |
24 |
武強 |
55 |
礦山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 |
中國礦業大學 |
25 |
楊春和 |
53 |
非能源礦產開發 |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
26 |
趙振堂 |
54 |
核科學技術應用 |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
27 |
朱偉林 |
59 |
油氣資源與勘探 |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 業 | 工作單位 |
---|---|---|---|---|
01 |
陳軍 |
58 |
攝影測量與航天測繪 |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
02 |
陳政清 |
67 |
工程力學 |
湖南大學 |
03 |
鄧銘江 |
55 |
水利水電工程 |
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開發工程建設管理局 |
04 |
馮夏庭 |
50 |
巖土工程 |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
05 |
孔憲京 |
63 |
水工結構工程 |
大連理工大學 |
06 |
呂西林 |
60 |
結構工程 |
同濟大學 |
07 |
孟建民 |
57 |
建筑學 |
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
08 |
彭永臻 |
66 |
市政工程 |
北京工業大學 |
09 |
任輝啟 |
62 |
土木工程抗災與防護工程 |
解放軍總參謀部 |
10 |
譚述森 |
73 |
大地測量與測量工程 |
解放軍總參謀部 |
11 |
田軍倉 |
57 |
農田水利工程 |
寧夏大學 |
12 |
王復明 |
58 |
巖土工程 |
鄭州大學 |
13 |
王建國 |
57 |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
東南大學 |
14 |
王煒 |
55 |
城市規劃(含城市交通規劃) |
東南大學 |
15 |
吳志強 |
54 |
城鄉規劃與風景園林 |
同濟大學 |
16 |
吳智深 |
54 |
結構工程 |
東南大學 |
17 |
謝先啟 |
54 |
土木工程抗災與防護工程 |
武漢市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18 |
岳清瑞 |
53 |
結構工程 |
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
19 |
曾光明 |
52 |
市政工程 |
湖南大學 |
20 |
張建民 |
55 |
巖土工程 |
清華大學 |
21 |
張喜剛 |
53 |
橋梁工程 |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
22 |
鄭健龍 |
61 |
道路與鐵路工程 |
長沙理工大學 |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 業 | 工作單位 |
---|---|---|---|---|
01 |
賀泓 |
50 |
大氣污染防治 |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
02 |
賀克斌 |
52 |
大氣污染防治 |
清華大學 |
03 |
李家彪 |
54 |
海底探測與開發工程 |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04 |
任發政 |
52 |
食品科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05 |
任洪強 |
51 |
水污染防治 |
南京大學 |
06 |
單楊 |
52 |
食品工程 |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 |
07 |
施楣梧 |
58 |
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 |
解放軍總后勤部 |
08 |
汪華林 |
46 |
環境工程 |
華東理工大學 |
09 |
王琪(女) |
65 |
輕工裝備 |
四川大學 |
10 |
王橋 |
57 |
環境信息技術 |
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 |
11 |
吳豐昌 |
50 |
環境基準與標準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12 |
吳清平 |
52 |
食品安全科學技術 |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 |
13 |
楊志峰 |
51 |
環境規劃與環境影響預測技術 |
北京師范大學 |
14 |
岳國君 |
52 |
發酵與輕工生物技術 |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
15 |
張遠航 |
57 |
環境區域污染控制技術 |
北京大學 |
16 |
趙謀明 |
50 |
食品科學 |
華南理工大學 |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 業 | 工作單位 |
---|---|---|---|---|
01 |
包振民 |
53 |
水產養殖 |
中國海洋大學 |
02 |
曹福亮 |
57 |
森林培育 |
南京林業大學 |
03 |
陳松林 |
54 |
水產養殖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
04 |
陳志 |
60 |
農業機械化工程 |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
05 |
程式華 |
56 |
作物遺傳育種 |
中國水稻研究所 |
06 |
金寧一 |
59 |
預防獸醫學 |
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 |
07 |
康振生 |
57 |
植物病理學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08 |
李天來 |
59 |
蔬菜學 |
沈陽農業大學 |
09 |
劉孟軍 |
50 |
林木遺傳育種 |
河北農業大學 |
10 |
沈建忠 |
52 |
基礎獸醫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11 |
沈其榮 |
57 |
土壤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12 |
宋寶安 |
52 |
農藥學 |
貴州大學 |
13 |
唐華俊 |
54 |
土地資源 |
中國農業科學院 |
14 |
田克恭 |
51 |
預防獸醫學 |
河南農業大學 |
15 |
童光志 |
52 |
預防獸醫學 |
中國農業科學院 |
16 |
萬建民 |
55 |
植物生物工程 |
中國農業科學院 |
17 |
王保海 |
63 |
農業昆蟲與有害生物防治 |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 |
18 |
王漢中 |
51 |
作物遺傳育種 |
中國農業科學院 |
19 |
張福鎖 |
54 |
植物營養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20 |
張洪程 |
64 |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 |
揚州大學 |
21 |
張新友 |
51 |
作物遺傳育種 |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 |
22 |
朱明 |
57 |
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 |
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
23 |
鄒學校 |
51 |
蔬菜學 |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 |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 業 | 工作單位 |
---|---|---|---|---|
01 |
董家鴻 |
55 |
普通外科 |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
02 |
付麗(女) |
56 |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 |
03 |
高天明 |
54 |
生理學 |
南方醫科大學 |
04 |
高長青 |
55 |
胸心外科 |
解放軍總醫院 |
05 |
顧曉松 |
61 |
醫學組織工程學 |
南通大學 |
06 |
黃從新 |
64 |
心血管病 |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
07 |
黃璐琦 |
47 |
中藥資源與鑒定學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08 |
賈偉平(女) |
58 |
內分泌與代謝病 |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 |
09 |
蔣建東 |
56 |
藥理學 |
中國醫學科學院 |
10 |
蔣建新 |
52 |
野戰外科 |
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
11 |
李松 |
51 |
藥物化學 |
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 |
12 |
李校堃 |
51 |
微生物與生物技術藥學 |
溫州醫科大學 |
13 |
李兆申 |
58 |
消化系統病 |
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 |
14 |
劉良 |
57 |
中醫內科學 |
澳門科技大學 |
15 |
寧光 |
52 |
內分泌與代謝病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
16 |
錢忠明 |
64 |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
復旦大學 |
17 |
喬杰(女) |
51 |
醫學細胞生物學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
18 |
尚紅(女) |
54 |
臨床檢驗診斷學 |
中國醫科大學 |
19 |
石炳毅 |
64 |
泌尿外科 |
解放軍第三〇九醫院 |
20 |
石遠凱 |
54 |
腫瘤學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
21 |
孫穎浩 |
54 |
泌尿外科 |
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
22 |
王軍志 |
59 |
生物藥學 |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 |
23 |
王小寧 |
57 |
基礎醫學 |
解放軍總醫院 |
24 |
張學 |
50 |
醫學遺傳學 |
中國醫學科學院 |
25 |
張英澤 |
62 |
骨外科 |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 |
26 |
張志愿 |
64 |
口腔頜面外科學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
27 |
趙銥民 |
58 |
口腔修復與正畸學 |
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 業 | 工作單位 |
---|---|---|---|---|
01 |
柴洪峰 |
58 |
信息與電子工程管理 |
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 |
02 |
陳曉紅(女) |
52 |
能源與礦業工程管理 |
湖南商學院 |
03 |
丁烈云 |
59 |
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管理 |
華中科技大學 |
04 |
耿汝光 |
58 |
機械與運載工程管理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
05 |
胡曉峰 |
58 |
信息與電子工程管理 |
國防大學 |
06 |
金會慶 |
58 |
醫藥衛生工程管理 |
國家車輛駕駛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07 |
金智新 |
55 |
能源與礦業工程管理 |
山西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08 |
凌文 |
52 |
能源與礦業工程管理 |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09 |
劉合 |
54 |
能源與礦業工程管理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
10 |
盧春房 |
59 |
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管理 |
中國鐵路總公司 |
11 |
邱菀華(女) |
68 |
機械與運載工程管理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12 |
邵安林 |
51 |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管理 |
鞍鋼礦業集團 |
13 |
汪壽陽 |
56 |
信息與電子工程管理 |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
14 |
向巧(女) |
52 |
機械與運載工程管理 |
解放軍第五七一九工廠 |
陳軍 簡歷
197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3年7月畢業于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1975年至1976年安徽省測繪局第二測繪隊測量作業員、組長;1983年至1995年武漢測繪科大助教、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1995年12月任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代主任;2000年11月至今先后任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主任、總工。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9年被聘為專業技術二級。
曾于1981-1982年在法國學習遙感技術,1991年在加拿大作高級訪問學者。1987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4年入選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2000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3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03年被中組部等六部門授予“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2010年入選國家測繪局首批科技領軍人才計劃。
現兼任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秘書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理學科組專家。曾任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會長。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GISs、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IS等刊物編委,《地理信息世界》主編;為國家行政學院、武漢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
譚述森 簡介(來源百度百科)
男;1942年01年出生;重慶開縣人;中國衛星導航專家、總參某部高級工程師、兼職教授。1965年7月畢業于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雷達專業,主要從事衛星導航系統研究及應用。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91年、2001年、2003年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獲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地球同步衛星無線電測定系統》和《衛星導航應用系統現狀與發展》等專著。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