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一"成功升空 中國空間實驗室任務進入關鍵階段
中國網10月17日訊(記者 郭永國)10月17日7時30分,中國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入軌后,2天內完成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組合體將在軌飛行30天。
兩名航天員景海鵬與陳冬將進駐天宮二號,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的太空駐留。這也是神舟飛船的第六次載人飛行。
作為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中第二步第二階段首飛的載人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于空間站的建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而神舟十一號的“到訪”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推進劑在軌補加和展開各項科學實驗等。
按照計劃,我國將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間站的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已進入空間實驗室階段
1986年10月21日,著名的“863”計劃被批準實施,這一計劃的出臺對中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作用。從這一年開始,科學家們經過多次討論,反復論證,對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途徑逐漸形成了共識:從載人飛船起步,實施“三步走”戰略。
1992年9月21日,中央召開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本次會議正式批復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起步遠航。自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正式起步。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分別是: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并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2016年9月15日22時,長征二號FT2火箭托舉著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騰空而起,奔向太空。天宮二號發射成功意味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的“三步走”發展戰略進入了第二步第二階段,即空間實驗室階段。
六次載人飛行 景海鵬三次飛天
從2003年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開始,中國載人航天走過了13年不平凡的歷程,期間,共成功實施了五次載人飛行。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成功發射。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鐘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成為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在經過115小時32分鐘太空飛行后,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9月27日,翟志剛在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成功發射,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第一次入住“天宮”,也是神舟飛船的第四次載人飛行。33歲的劉洋成為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女性。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許,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中國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升空。飛船入軌后,先后與天宮一號進行一次自動交會對接和一次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與以往神舟飛船相比,神舟十號是中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首次應用性飛行。
2022年前后將完成空間站建設
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工程第一步任務目標的實現;神舟七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掌握了航天員空間出艙活動關鍵技術。
隨后,“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和神舟九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突破和掌握了自動和手動控制交會對接技術;神舟十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給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完美收官。
此次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是空間實驗室任務階段的關鍵之戰。
在中國的載人航天“三步走”中,最終要建設的是一個基本型空間站,它的規模不會超過國際空間站。
按照計劃,到2022年前后,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建設。基本型空間站將包括一個核心艙、一艘貨運飛船、一艘載人飛船和兩個用于實驗等功能的其他艙,總重量在100噸以下。
其中的核心艙需長期有人駐守,能與各種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對接。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