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中,我們的居家生活會發生哪些改變呢?
測繪網訊 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美國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說:“城市的最終任務是促進人們自覺地參加宇宙和歷史的進程。”但這個觀點在未來20年也許會變得過時,隨著智慧城市的到來,人工智能將接替人類,更加高效有序地管理城市。甚至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所創造的城市將逐漸擁有自主意識,跨越所有機構、資產和社區,為共同利益而決策,比人們以往做得還要更好、更快。
下雨天打開APP,可知道哪兒有積水
根據預測,未來20年內,全世界65%-70%的人口將會居住在城市里。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全球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級都市將會從2016年的28座增加至2030年的41座。但城市擴張、人口流動給很多地區帶來了更多難題。城際交通、食物和水源、電力能源、污水處理以及公共安全系統等將面臨極大的壓力。
早在2008年11月,IBM在美國紐約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此后相關話題迅速蔓延。但脫離實際以及業務模式的錯誤最終讓IBM功敗垂成,其思路逐漸被各政府部門摒棄。
而今,國內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百度、滴滴出行等都紛紛拿出了“城市數據大腦”的人工智能方案,雖然所針對領域、名稱不盡相同,但在原理上卻是大同小異。
“城市數據大腦”的目標是通過收集城市的各項數據,對整個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優化城市管理,最終使城市運行更加高效。
當一套完善的“城市數據大腦”落地后,將是一套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反饋、計算、輸出系統,而AI的應用使得城市大腦不僅在信息收集上更加高效、全面,計算處理上也更加快速。
現在國內不少城市都在朝著智慧城市的方向邁進。比如,在一些城市,推出了專門關注城市積水、便民服務、排水的APP。碰上下雨天,居民在出門前可打開這個應用,查看一下哪個路段有積水需要繞行,提前選擇好交通方式和路線,能免去不少麻煩。
一部手機就可以交易支付、跟蹤快遞、查尋違章、實現遠程醫療;輕劃屏幕,景區熱力地圖躍然“屏”上,人流趨勢一目了然;通過“天眼工程”,民警可以“視頻站崗、鼠標巡邏”,“天網”下違法犯罪行為無處遁形;電子政務系統全員接入,審批效率成倍提升;道路輕微事故,無需交警和保險人員到場,當事司機掏出手機動動手指就能快速處理,耗時不到半小時。
可以再想象一下,隨著智能化發展,我們可以在智能終端的指導下快速地找到車位,每天走進家門的時候能通過智能終端來遙控家中的所有智能家居,比如自動打開百葉窗窗簾、自動調整燈光亮度、空調溫度。這所有的智能化被我們統稱為“智慧城市”。
居民出入小區,可自動識別人臉
在智慧城市中,我們的居家生活到底會發生哪些具體的改變呢?
過去,年久失修的老舊小區幾乎都擺脫不掉成為被盜竊的重點目標,畢竟成本低、易上手。而如今,在資本世界被吹得天花亂墜的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端科技理念終于化身成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智能護衛”,從眉目到大腦、從前端到后臺、從里到外地幫助老舊小區變得“聰明”起來。
比如在社區中,物聯網讓小區更加智能化,街道有人工智能網絡服務,出行交通有導航和電子地圖,設置私家車跟蹤或定位,旅游有隨身WiFi語音服務,餐廳、酒店、租車、購物等服務通過語音智能變得更便捷。
對居住在智慧社區中的居民來說,日常生活是這樣一幅畫面:小區出入口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和車牌自動識別系統,業主無需刷卡,系統可自動識別身份,有效提高出入通行效率。利用身份自動識別系統采集到的數據,居委會可以掌握小區確切的人口數據。根據出入數據,居委會還可以為獨居老人做標簽,如果老人一段時間之內沒有出入記錄,系統會及時提醒。上班族家長也可以開通聯動提醒功能,孩子放學回家,只要一刷門禁卡,家長就能收到消息提示。
小區內WiFi無線網絡全覆蓋,進入小區即可享受免費WiFi;自家的房子也更加安全,住宅的外層玻璃安裝了防盜系統,一觸即報警,外出或睡覺時開啟可真正做到安全防盜。
從整個住宅區來看,也更加綠色環保,比如頂層設有光能發電,以供住區應急發電的需求,小區內24小時無人機巡查,為住戶安全服務。整個小區住戶室內都采用柔性空調系統,靠低溫輻射方式采暖制冷。24小時保持室內18℃-26℃,不再需要空調。
在車流巨大路段,全程綠燈不停車
“堵車”,是不少大城市的通用標簽,許多城市為了緩解交通擁堵,都采取了限流措施,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城市擁堵的情況并沒有減輕多少,堵車依然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難題,并且在遇到特殊情況時,仍需要依靠交警來疏通車輛。
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近日推出一款人工智能“變形”電動車,該車行動靈活,可根據現有交通狀況“變形”,將來還有望實現自動駕駛。
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將這種變形車稱為“EO智能連接車”,該車底盤靈活多變,可通過減小底盤、升高駕駛室實現“變形”,變形后可將多輛同款車輛連接起來,形成“公路列車”,不僅節省空間,且易于操控。
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機器人創新中心主任弗蘭克·基希納說,連接成“公路列車”后,所有車輛可實現統一操控,節約能源,增加行駛距離。而且,在車尾連接行李架等也很方便。
據介紹,“EO智能連接車”可在市中心、停車場等狹窄空間自如行動,特殊的轉軸讓其每個輪子均可旋轉90度,實現“側面停車”。另外,大約700公斤的自重讓其很容易避開障礙物,輕松實現急轉彎、斜向行駛或者抬高單個車輪等要求。
基希納說,現在推出的車輛僅為樣車,最高時速達55公里。他們研發的目標是讓這種車實現自主駕駛:通過傳感裝置收集交通信息、與其他交通參與者交流等方式準確判斷路況,在考慮剩余電量的情況下,選擇最佳行駛路線,并自動完成泊車、與充電站對接等任務。
汽車形態的改變和智能化,僅僅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顯然不能解決整個城市的交通管理問題。而在智慧城市中,通過從傳感器、攝像頭、端點、數據庫中提取實時數據,然后將這些數據整合到單個數據源中,就能實現數據治堵,預測多少車輛往什么方向走,哪些車輛存在違章。
依據動態的交通數據,可以做到自動切換和調配信號燈時間,甚至在車流巨大的路段,全程綠燈不停車。而從駕駛者這一方面,則可以很清晰地根據“大腦”所分析出來的數據,選擇推薦車流量較為合理的道路行駛。從而調節交通流量,以解決堵車的問題。(測繪網 小會 )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