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重啟江豚生態科考 首次嘗試無人機遙感鏡頭監測棲息地環境
測繪網訊 央廣網北京11月12日消息(記者王楷)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本月10日,武漢漁政碼頭兩艘科考船鳴笛起航,溯江而上,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啟動。這是時隔五年,農業部再次開展的全流域長江豚類大型科考。這也是“長江大保護”戰略實施后的首次長江生態大型科考。無人機用傳感器收集目標物的電磁波信息,經處理、分析后,識別目標物,揭示其幾何、物理性質和相互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現代科學技術。 換言之,即是“遙遠的感知”,按傳感器搭載平臺劃分,包括航天遙感、航空遙感、地面遙感。使用領域有自然災害,如國家和地方災情監測、預警、評估、應急救助指揮體系,民用領域等。
此次考察計劃持續40天,涵蓋從宜昌到上海長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鄱陽湖以及主要的叉江河支流,行程約3400公里,將對長江江豚種群數量進行摸底,同時調查了解棲息地環境質量。
參加此次科考的隊員共35名,有來自中科院水生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還有來自湖北、安徽、江蘇、湖南等地江豚自然保護區的技術人員。
科考隊現場指揮、中科院水生所郝玉江博士介紹,此次科考參考了2006年和2012年的考察,運用了國際先進的豚類調查方案,主要采用目視觀察、聲學考察、環境數據采集等方法。與往年不同的是,這次首次嘗試無人機遙感鏡頭監測江豚棲息地環境。
考察時,兩艘科考船同時行進,一艘負責南岸,另一艘負責北岸,前后相距5-10公里,船速保持每小時15公里。一旦發現江豚,前船繼續航行,不接近觀察,后船則接近江豚考察群體大小。
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趙依民介紹:“國家在長江流域實行了很多的保護政策,采取了很多的保護措施,我們想進一步看看長江的水生生物狀況。”
據了解,本次考察工作將于12月20日結束,計劃2018年3月公布考察結果。
在長江中下游的漁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長江里生活著這樣一種“河神”,它們出沒最多的地方往往也是魚最多的地方,它們還會在暴風雨來臨前,頻繁跳出水面給人以警示。75歲的江西湖口漁民胡東久說:“我們的話講是江豬拜風。”
漁民口中的河神就是江豚,江豚是胎生哺乳動物,每隔幾十秒就需要露出江面呼吸,尤其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當地人將江豚這種行為稱之為“拜風”。每當看到江豚“拜風”,漁民就知道今天不適宜出江。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鄱陽水和長江水匯流處,形成了巨大的漩渦,界限清晰可見。曾經在這里發現了長江里最大的江豚種群。
江西湖口漁政部門負責人介紹:“1996到1998年長江同步考察時,這個群是最大的,有80頭。”
隨著漁業資源的減少,漁民的生存已經倍感壓力,江豚的處境也更加艱難了。在對去年洞庭湖死亡的江豚尸體進行解剖時,專家發現,它們的胃里都沒有食物。高級獸醫師謝擁軍介紹:“當我們檢查消化系統時,發現它里面沒什么食物。”
自2007年白鱀豚宣告功能性滅絕以后,長江江豚成為中國內陸水域僅存的水生哺乳動物,2012年科學考察發現,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僅為1000余頭,情況極度瀕危。
中科院水生所郝玉江介紹,多次綜合考察發現,長江江豚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水利工程建設導致種群之間的遷移和交流被中斷;水域污染;大面積挖砂破壞棲息環境;高密度航運造成被螺旋槳打死打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衰退,食物來源減少;違法網具造成的直接傷害。(測繪網 小會)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