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天眼”遙望八桂 守護綠水青山
測繪網訊 廣西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優越的地理優勢,但也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干旱、洪澇、臺風、低溫等災害性天氣時常侵襲。災害面前,廣西氣象部門打破傳統,充分利用多源衛星遙感技術,針對干旱、暴雨等災害和農業氣象進行綜合監測,為守護這方土地設下“天羅地網”。遙感監測是利用遙感技術進行監測的技術方法,主要有地面覆蓋、大氣、海洋和近地表狀況等。遙感監測技術是通過航空或衛星等收集環境的電磁波信息對遠離的環境目標進行監測識別環境質量狀況的技術,它是一種先進的環境信息獲取技術,在獲取大面積同步和動態環境信息方面“快”而“全”,是其他檢測手段無法比擬和完成的。
生態監測服務石漠化治理
八桂大地由于喀斯特地貌廣布,加上其他諸多因素,逐漸成為全國石漠化最嚴重的省區之一。
2007年,中國氣象局的多軌道業務建設項目中的遙感監測業務為拯救石漠化帶來了福音。項目提出利用遙感監測石漠化,為做好生態植被評估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國家衛星氣象遙感應用試驗基地、氣象GIS應用聯合實驗室的成立,需要大量的省級遙感監測數據,廣西首創的省級植被生態監測評估指標體系便應運而生。
在利用國家衛星中心的植被生態監測評估體系監測廣西的石漠化時發現,國家級的評估體系無法體現廣西石漠化的實際情況,數據分析并不能體現梯度差。“我們在利用國家衛星中心的監測評估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廣西地形、氣候等特點,對指標進行本地化改造,從而形成我們自己的省級植被生態監測評估指標體系,而這一改造在全國范圍內尚屬首創。”自治區氣象減災研究所副所長鐘仕全說。
針對首創省級植被生態監測評估指標體系,自治區氣象局還于2016年底成立創新團隊,充分利用遙感監測時效長、分辨率高、種類多、覆蓋面廣、更新快、數據客觀的優勢,探索國家級和省級合作開展生態氣象研究型業務新途徑。
“我們充分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優勢,結合氣象觀測資料,構建廣西植被生態質量的技術方法,研發了廣西植被生態綜合監測評估報告、統計報表等產品,并以重大氣象信息專報服務政府。”自治區氣象減災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何立說。據監測,2016年廣西植被生態質量正常偏好區域達96.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1.8%),廣西石漠化生態脆弱區植被生態質量為17年以來最好。
甘蔗遙感提升產業競爭力
廣西食糖占全國產量近七成。“國內糖料蔗生產成本高、國際競爭力不強。”鐘仕全說,甘蔗種植面積和產量變化信息是政府科學合理管理蔗糖生產的關鍵之一,但以往監測甘蔗氣象災害只能單純依靠自動站、農氣觀測站和人工調查,數據單一而效率低下。
為解決這一矛盾,自治區氣象局將發展重點集中到精細化、定量化的甘蔗氣象服務上,在省部級多項專題項目研究成果基礎上,申請“蔗糖產量預測及氣象災害監測評估技術研究”課題,旨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大力助推廣西糖料蔗“雙高”(高產、高糖)基地建設。
課題在國內甘蔗種植區域建立基于FY3等衛星遙感、地面農業氣象觀測及地面光譜實驗等數據的精細化、網格化、動態化的甘蔗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與評估模型,將遙感技術與應用氣象、農學、統計、生物學等多種技術集成,建立全國甘蔗產量與蔗糖產量預測模型,利用LANDSAT8、GF1、HJ等衛星數據開展了廣西甘蔗種植面積遙感監測評估工作以及廣西、廣東湛江、海南、云南等甘蔗主產區的長勢遙感監測,提交廣西甘蔗面積評估和國內甘蔗長勢監測報告,為甘蔗產量預報專項工作提供了參考依據。
“我們還積極配合國家氣象中心,利用多源衛星數據開展了國外甘蔗主要出口國巴西、澳大利亞、印度、泰國的甘蔗面積估算、長勢監測和產量預測信息分析,為國家制訂食糖價格和進口配額提供科學的決策參考。其中,提交澳大利亞、巴西圣保羅州等地區的甘蔗種植面積數據以及泰國和印度甘蔗主產區甘蔗長勢情況,取得良好服務效果。”鐘仕全說,課題團隊構建了集統計分析、生物學產量調查和遙感監測產品相耦合的糖料蔗產量和蔗糖產量預測模型,開展全球、全國和省級的蔗糖產量預報。
2015年2月,根據自治區氣象局上報的全球蔗糖產量預報,自治區有關部門及時調整了我國的甘蔗收購價格,為我國蔗農和蔗糖產業由虧損轉為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食糖價格自2015年起不斷回升,預報為國家制訂食糖價格和進口配額等調度計劃、確定當年的甘蔗收購價格等提供了科學的決策參考。
衛星遙感提高暴雨預報準確率
天氣預報是氣象部門重中之重的核心業務。自治區氣象局積極推進氣象衛星資料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研究與試驗,并在天氣概念模型、臺風遙感監測和天氣分析、預報平臺建設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
把衛星資料的應用研究從天氣尺度推進到了中尺度,并與自動站等其他資料結合使用,建立了廣西中尺度暴雨MCS發生發展概念模型,為暴雨預報提供了新的工具。同時,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象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等項目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到強降雨監測預警應用業務中,其中“衛星云圖量化處理方法”和“中尺度變壓場”理論成果業務應用取得較明顯進展,為暴雨預報業務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自2015年開展科研成果業務轉化應用工作以來,自治區氣象局參加了全部強降雨天氣過程監測預警,共發布強降雨監測預報圖像產品400多幅,強降雨監測預警產品全部發布在“廣西天氣預報服務集約化業務平臺”上,供全區氣象部門內部調用。
“業務應用表明,強降雨監測預警產品為提高全區暴雨短臨預報準確率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成為具有廣西特色的暴雨預報產品之一。”鐘仕全說。(記者 韓嘉樂)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