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北斗剖面浮標助力我國全球實時海洋觀測網建設
測繪網訊 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科學”號上的科考隊員將HM2000型剖面浮標緩緩放入海面。這是我國新一代海洋實時觀測系統(Argo)計劃自2002年實施以來布放的第400個剖面浮標,也是我國布放的第30個國產北斗剖面浮標。ARGO計劃通俗稱“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是由美國等國家大氣、海洋科學家于1998年推出的一個全球海洋觀測試驗項目,構想用3年至4年時間(2000年-2003年)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里布放一個衛星跟蹤浮標,總計為3000個,組成一個龐大的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
至此,我國正式建成首個全球實時海洋觀測網。這些浮標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中北印度洋和南海海域,基本覆蓋了由我國倡導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海域。
2000年正式啟動實施的全球Argo計劃,在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努力下,截至2018年1月,已有3890個浮標在海上正常工作。
散布在全球深海大洋區域的這些浮標,主要用來監測上層海洋內的海水溫度、鹽度和海流,以幫助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高防災抗災能力,以及準確預測諸如發生在太平洋的臺風和厄爾尼諾等極端天氣、海洋事件等。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由中國Argo計劃批量布放的北斗剖面浮標,實現了我國海洋觀測儀器用于國際大型海上合作調查計劃“零”的突破,并打破了全球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中剖面浮標由歐美國家一統天下的局面;以此建立的“北斗剖面浮標數據服務中心(中國杭州)”,也成為繼法國和美國之后第三個有能力為全球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提供剖面浮標數據接收和處理的國家平臺。
“這張觀測網,恰好為我國提供了主導建設覆蓋‘海上絲綢之路’的Argo區域海洋觀測網,為沿線國家提供海上公共產品的有利契機。”中國Argo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許建平表示,應當充分利用我國研制成功北斗剖面浮標的契機,逐步用國產剖面浮標替代目前由國外浮標維持的中國Argo大洋觀測網,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做出積極貢獻。(測繪網 小會)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