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持續“高燒”,會怎樣

8月6日,德國釀酒商托拜厄斯·布雷特為葡萄藤打響生存之戰。過去3周里,他每天用50萬升水灌溉15公頃葡萄藤,但今年預計仍將減產30%。

8月5日,高溫天氣下,法國巴黎民眾將廣場上的噴泉當成泳池,穿上泳裝戲水消暑。本版圖片來源CFP
“兩個陌生人相視一笑,變成‘熟’人了。”這個正在流行的新段子背后,反映的是全球普遍的現象:熱浪,氣候變暖的衍生災難。
致命的野火席卷北半球,從美國到瑞典、從希臘到俄羅斯都在燃燒。當高溫遇到干旱,原本肥沃的歐洲土地變得貧瘠,農業受到嚴重打擊;當高溫遇到潮濕,日本和韓國的氣溫創下歷史新高,每天都有人在酷熱中死去。
正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所說,氣候變化不再局限于海平面上升、島嶼消失或北極熊溺亡這些遙遠的話題,它已經來到每個人的門前,無論你住在美洲、歐洲還是亞洲。所有現象指向同一個結論:情況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嚴重、更緊迫。
“當高溫遇到潮濕,結果是致命的”
27歲的新加坡姑娘努爾·羅斯瑪瓦蒂在日本東京為一家跨國企業工作。跟她位于熱帶的家鄉不同,這里氣候宜人,即便三伏天也不算太熱。但今年夏天,東京一反常態。
“周六上午,我想去住處附近的便利店買東西,剛一出門,熱浪撲面而來,打傘也沒用。走到便利店門口,我已經頭暈耳鳴,覺得天旋地轉。”羅斯瑪瓦蒂告訴新加坡《海峽時報》,短短5分鐘的路程讓她“眼前一黑”。在店員幫助下,她吃了塊士力架補充糖分,又猛灌一瓶水,才逐漸恢復過來。
28歲的萊拉·譚被送往醫院時,情況更危險。“太陽穴劇烈疼痛,我喝了很多水,但無濟于事。接著,我感到惡心想吐,每一塊肌肉都痛。”她在東京生活了3年半,頭一次中暑。
據CNN報道,7月23日下午,東京附近的熊谷市氣溫達到41.1攝氏度,創下日本最高氣溫紀錄,比同期平均氣溫高出12度。僅7月22日一天,東京消防廳就出動救護車3125次,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天。
超過3萬日本人因高溫不適入院治療,至少77人死亡,其中既有老人也有年輕人,年齡最小的是一名6歲男孩。讀小學一年級的他上戶外活動課時,在烈日下捕捉昆蟲,說了句“我不太舒服”后就倒下了,再也沒有醒來。
繼地震、海嘯、洪水、泥石流之后,熱浪也被列入“自然災害”名單。“當高溫遇到潮濕,結果是致命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迪米特里·拉斯卡里斯告訴美國“The Real News Network”網站,溫度和濕度的結合被稱為“濕球溫度”(WBT),當WBT超過35攝氏度,人體無法通過排汗降溫;即便是身強力壯者坐在樹蔭下,也可能在6小時內喪命。
史無前例的熱浪也席卷了鄰近日本的韓國。據韓國廣播公司(KBS)報道,8月1日,洪川郡氣溫達到40.7攝氏度,是該國自1907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同一天,首爾市氣溫創下該市最高紀錄(39.6攝氏度)。正常情況下,韓國8月初的最高氣溫在30攝氏度左右。
《韓國先驅報》稱,該國已有至少29人死于熱浪,2000多人入院治療。然而,這場災難還遠遠沒到結束的時候,因為8月中旬才是朝鮮半島最熱的時節。
韓國總統辦公室下令所有工地白天停工,廣場上的噴泉一刻不停地噴水,便攜式風扇成了必備物品,盡管吹出的都是熱風。富有創意的韓國人還設計了“冰馬甲”,這種“神器”里填充著冰塊或冷凝膠,能讓人爽上一陣。
“不用烹飪,西蘭花在地里就能‘自來熟’”
熱浪不但能致人于死地,還會引發嚴重的糧食危機。據美聯社報道,德國農業協會向政府申請10億歐元津貼,以彌補持續高溫、干旱造成的作物減產。“今年谷物收成至少得比去年少20%,油菜籽收成少30%。”協會主席約基姆·魯克維德說,“過去3個月里一場雨都沒下。”
不只是德國,歐洲大部分地區在熱浪包圍下陷入了大幅減產的困境。據英國《衛報》報道,經歷“史上最旱的夏天”后,歐盟小麥產量將降至6年來的最低水平,正和歐盟“鬧離婚”的英國小麥產量也將降至5年來最低點。“小麥太重要了,面包、餅干、麥片……所有主食都離不開它。”法國農業分析機構“戰略谷物”公司的市場分析師安德烈·迪弗告訴《衛報》,“連北歐都陷入高溫,這天氣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由于供不應求,歐美市場的小麥價格在3周內上漲了20%。
烈日炙烤下,其他作物也無法幸免。保羅·墨菲在倫敦一家蔬果經銷公司當主管,負責為各個餐廳供貨。眼下他賣出一盒西蘭花的價格是8英鎊,但再過3天,可能要賣16英鎊。“你還別嫌貴,如果熱浪持續下去,過幾周你就會覺得16鎊都算便宜了。”他打趣說,“不用烹飪,西蘭花在地里就能‘自來熟’——農民還沒來得及摘,太陽就把它們曬蔫兒了。這么多年來,我們從沒見過這種事。”
英國人花大價錢購買西蘭花,比利時的超市則為生菜緊缺發愁。“缺貨情況因時因地而異,但總的來說,蔬菜行業必須依靠進口才能滿足日常需求。”一家英國蔬菜供應商的員工安東尼·加迪納告訴《衛報》,“上周末下了點兒小雨,但沒啥用處。”
動物也紛紛遭殃。據德新社報道,萊茵河水溫過高,魚類接連死于缺氧。8月初,漢堡市政府從河中打撈出5噸死魚。消防隊不停地向河里灌水,提高河水含氧量。據KBS報道,7月韓國有300多萬只家禽家畜死于高溫,其中禽類占多數。動物們在酷熱、擁擠、骯臟的籠子里掙扎著死去,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7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04億元)。
野火肆虐 海水有毒
美國“每日科學”新聞網指出,熱浪造成的影響遠比想象中更嚴重,從大氣到土壤再到海洋,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正朝著未知的方向改變。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把肆虐了數月的加州山火定為“重大災害”。5倍于舊金山面積的森林被山火從地圖上抹去,至少9人葬身火海,上萬人被疏散。截至目前,大火波及的地區只有41%得到控制。“氣溫一直在30攝氏度以上,風速又高。”氣象學家史蒂夫·安德森告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這種天氣不利于消防救火。”
在瑞典,山火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和規模蔓延,最多時一天有60處起火。該國向歐盟請求消防援助,但后者分身乏術——希臘火情更為嚴重,消防隊員都被緊急調向那里了。
從地中海到北極圈,整個地球都在燃燒。在俄羅斯,130萬公頃森林化為灰燼,相當于兩個愛爾蘭的面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指出,今年在俄羅斯燒起的大火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更兇猛,黑煙借風力吹到了半個地球之外,讓其他國家的熱浪更為嚴重。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警告,當極端天氣開始常態化,熱浪就會來得越來越頻繁,火災幾率隨之大幅增加,而森林燃燒將向大氣釋放更多二氧化碳,反過來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和極端天氣。據統計,每年來源于野火的二氧化碳占碳排放總量的1/4。
極端天氣能改變土壤結構和植被,影響微生物與有機物。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表明,天氣越旱,耐旱型草類生長越快,它們會提高土地的水分蒸發速度,讓土壤變得愈發干燥。
“這個炎熱干旱的夏天給我們敲響警鐘,為我們預演了極端天氣帶來的壓力。”英國蘭卡斯特環境研究中心的尼克·奧斯托教授告訴“每日科學”,“作物產量有賴于土壤是否健康,這對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在熱浪襲擊下,海洋也未能幸免。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7月末,波蘭50多片海灘上拉起警戒線,禁止人們下海游泳。波羅的海一些水域的表面溫度已超過23攝氏度,而往年最高也僅有18攝氏度左右。溫度異常的海水促使有害細菌大量繁殖,一團團令人作嘔的綠色和褐色雜質在水中漂浮。滾燙的沙灘上,救生員走來走去,不厭其煩地反復警告游客:“海水有毒!”
“這場熱浪讓我們意識到,只有在溫度、空氣、能量供給等自然參數波動極小的前提下,我們才能生存。這些參數的產生純屬巧合,我們卻視之為理所當然。”英國《獨立報》指出。
科學家勾勒“人間煉獄”
如果任由極端天氣肆虐而不加以控制,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在電子期刊《自然交流》上發表的文章預測,到本世紀后半葉,像熱浪這樣的致命災害將頻繁造訪某些地區,使得1/3的熱帶地區不再適合人類生存,幾十億人流離失所。
這些熱帶地區即便現在也酷熱難當,比如在阿聯酋、伊朗南部和印度部分地區,氣溫經常超過50攝氏度,并且缺乏電力供應和清潔的水源。因為酷熱難當,在越南,很多農民白天躲在屋里睡覺,晚上才去地里干活。
文章稱,如果任由全球變暖,到2070年,中國華北地區將頻繁遭受極端天氣襲擊導致不再適合居住,一年內WBT在35攝氏度以上的“極度危險”熱浪可能多達數十次,波及地區包括人口最密集的中國城市——北京和上海。到2100年,美國紐約的熱浪頻率將由目前的一年兩天增至一年50天。像印尼雅加達這樣人口密集的熱帶城市,熱浪將日日來襲。作為全球石油產業的中心,海灣地區將像毗鄰紅海的非洲沙漠一樣干旱、酷熱,而后者被公認為最不適合地球生命生存的地方之一。
“我們的研究表明,如果不能大幅減少碳排放,很多地區將成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荒蕪之地。”研究報告稱。
40年后,我們中的一些人或許將親眼見證科學家勾勒的“人間煉獄”。幾十年不過彈指一瞬,面對近在咫尺的危機,人類該怎么辦?
“如果我們盡力而為,也就是從現在起嚴格履行《巴黎氣候協定》,那么半個世紀后,受熱浪影響的人口將減少至50%。”美國夏威夷大學助教卡米洛·莫拉告訴CNN,“聽起來仍然挺糟糕,但如果放棄履行協定,全球超過70%的人口就會活在致命熱浪的陰影下,這更可怕。”
“不幸的是,我們能改變的很有限。”莫拉無奈地表示,如果什么都不做,未來就會“沒有最糟,只有更糟”。(中測網 史婉婉)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