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應用還須邁過“市場坎”
2018-09-06 09:27:45 來源:
中國科學報
從“一帶一路”走向全球
記者 李惠鈺今年5月,黑龍江撫遠市一位漁民捕獲到了一條長達兩米、重達1028斤的野生鱘鰉魚,據專家估計,這條鱘鰉魚已有百歲高齡。為了保護這條極為珍稀的鱘鰉魚,專家們決定將北斗芯片植入魚的體內,漁業人員便可通過實時跟蹤定位對其進一步保護。
這只不過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系統)民用的冰山一角。“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已用上了北斗,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于賢成說,北斗系統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日前發布的《2018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北斗系統已廣泛應用于交通、海事、氣象、漁業、公安、國土等十幾個行業領域,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終端產品,社會用戶總保有量接近5億臺/套。
目前,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已完成基本系統研制建設,具備為用戶提供廣域實時米級、分米級、厘米級和后處理毫米級定位精度的能力。然而,即便實現了高精度服務,北斗系統仍未徹底改變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對我國的市場壟斷。
“應用是北斗系統建設的生命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有把握,也有信心建立一個非常好用的系統,接下來的關鍵就是做好系統的應用和推廣。”
越來越“接地氣”
8月27日,北京市召開了一場北斗衛星導航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應用推進會。來自交通、市政、旅游等行業的幾十家企業到場,希望在此尋覓機會將“北斗+”在自身業務上。
“為什么看重北斗?”一位參會代表跟記者閑聊時說,“因為這是我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國內企業或者產業的創新用上北斗才會感覺有了主心骨,有了根基。”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帶來的利好消息也讓在場人士備受鼓舞。他指出,北斗三號試驗系統信號性能明顯優于北斗二號系統,在北斗二號衛星提供的三項基本PNT(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基礎上,北斗三號衛星服務還增加了全球短文、搜救SAR服務、區域PPP等服務。同時,精度也提高了一個量級,測距精度上優于GPS系統。
根據發射計劃,到2018年,我國將要發射18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到2020年前后,共發射35顆衛星,向全球提供服務。“北斗三號試驗系統目前已經有12顆在軌衛星,進展順利。”楊元喜介紹說,北斗系統應用產品也已經輸出到70余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已達30余個。
自2016年以來,北斗系統在各行業領域遍地開花。據了解,我國已有40萬臺警用終端接入北斗系統,公安出警時間縮短近20%;超過六成的智能手機支持北斗定位導航功能;全國有500萬輛營運車輛使用北斗服務,重大事故率和人員傷亡率均下降50%以上……
楊元喜表示,全國近73萬輛危險品運輸車輛安裝了兼容北斗的接收機,建立了危險品車輛聯網與控制中心;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支持電子圍欄等技術,可有效解決共享單車定位不準、單車亂停放等問題。
北京是北斗技術和系統研發的發源地,也是北斗系統應用的標桿城市。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孔磊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電商物流領域,北京已有1500輛物流車輛、2萬名物流配送員安裝配備了基于北斗的電子商務智能車載和手持終端,提高了顧客購物體驗感;在智能交通領域,北京市3.35萬輛出租車均已安裝應用北斗車載設備,占全市出租車總量的50%。同時,北京小米手機的主要型號均支持北斗定位功能。
產業端亂象叢生
就中國市場來說,如果手機能夠支持北斗系統,在地圖定位上將更加精確,從而擁有更好的用戶體驗。然而,冉承其坦言,“讓北斗系統真正實現全面應用,成為定位系統中的主力,目前仍存挑戰”。
由于手機定位采用的幾乎都是多模式的衛星定位,不僅有中國的北斗系統,還有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等。“蘋果手機就堅決不用北斗系統,其他智能手機雖然都有北斗系統,但用的時候有的還是會切到GPS上。”冉承其無奈地說。
對此,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孫啟明表示,北斗系統尚處于建設當中,其終端設備的可靠性、穩定性和實用性都有待驗證,無法充分發揮它在民用市場的潛力。而GPS占據了中國衛星導航應用市場超過95%的份額,這使得北斗系統處于后發劣勢。在強大的GPS面前,北斗系統終端的市場推廣更加困難。
“目前,北斗系統的高精度定位能力仍主要集中在亞太地區,預計2020年擴展到全球范圍。另外,從成本角度看,嵌入獨立完整的北斗模塊將會增加一定的設計制造成本。”賽迪智庫集成電路產業研究所的張天儀說。
另外,國內北斗產業“一窩蜂”式的發展現狀也讓冉承其深感憂慮。此前,上千家企業同時上馬北斗的研發和產業化,最后導致低價競爭、互相拆臺。不僅如此,全國還刮起了一陣陣“北斗風”,各地紛紛建立產業園區,有的園區甚至已經淪為“空城”。
“很多地方做北斗產業,政府又給地又給錢。全國大概有40~50家北斗產業園,每家都有一大片地,但是否真正需要這么多地,是否一定要搞一個北斗專用的產業園,確實值得反思。”冉承其說。這種盲目投資和為了爭奪市場的內耗,也極大影響了企業投資的信心。
《中國科學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北斗民用產品的生產廠商多達上百家,但真正能生產出較好產品的廠商只有十幾家,終端市場魚龍混雜,用戶難以辨別優劣。北斗產業這種無序的局面,如同一張無形的網,束縛著北斗應用的推廣。
“北斗民用市場的建設牽涉到眾多領域的重要工程項目,單靠幾個部門的指揮很難讓北斗系統發揮其巨大潛力。”孫啟明表示,在北斗民用市場發展的初期,利潤空間不大,又缺乏國家政策指導和行業標準的規范,使得整個市場處于無序競爭的狀態,無論是開發商還是運營商都經營艱難。
須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不可否認的是,北斗系統的確是我國重要的空間基礎設施,在保障國家安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信息化建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孔磊看來,隨著全球組網疊加應用領域的擴展,北斗產業發展正迎來黃金機遇期。
為迎接黃金機遇期的到來,孔磊表示,首先就要積極運用政策、基金、項目、試點示范等多種創新手段,營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的營商環境。例如,在北斗衛星導航等領域與社會資本共同設立一批高精尖產業基金子基金,以并購、股權等方式支持企業創新發展。
為了讓北斗系統盡快“用”起來,孫啟明還建議加大北斗系統民用終端的研發,推進北斗終端芯片、模塊等元器件的國產化進程,加快研制體積小、功耗低、多用途的民用終端,為各行各業提供更好的導航定位服務。
對于技術研發,孔磊還建議,要鼓勵北斗與新技術融合創新,突破北斗導航與5G、衛星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及終端的融合應用技術。推進北斗衛星導航高精度增強系統與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遙感信息的疊加應用,提升北斗時空數據應用價值;率先推廣北斗技術在無人駕駛系統和可穿戴設備中的標配化應用,創新多功能融合的信息終端產品。
而在全球衛星導航領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要想為我國初生的北斗民用市場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孫啟明建議,一方面我國應該采取開放兼容的政策,在建設我國衛星導航民用市場的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的建設與發展,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我國還要對其他國家導航衛星的市場入侵采取嚴格防范政策,如控制進口、提高關稅、設置市場準入障礙等。
《中國科學報》 (2018-09-06 第5版 技術經濟周刊)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