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大會:告訴你什么是“地理+”
浙江在線11月20日訊(浙江在線王世琪 孟琳 劉樂平)地理信息產業正與各種技術、產業互相融合、穿插、支持式共同發展,緊密融入我們的生活。
連日來,置身世界地理信息大會這個強大的“磁場”,涌金君聆聽了來自全球各地政府相關部門、研究機構負責人的精彩報告,采訪眾多地理信息行業的企業家,他們的描述大膽暢想了智慧社會的多種場景,從中可以一窺智慧社會的模樣。
噴灑農藥自己有想法
“前方農田種植作物水稻,自動設置規劃飛行路線和農藥噴灑量。”田野之上,正在作業的農用無人機自動向農民傳遞出接下來的農藥噴灑計劃。無需人工遙控,無需設定農藥噴灑量,無需規劃飛行路線,未來的農用無人機將有“自己的想法”。
這幅未來“智慧農業”的圖景正是得益于地理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高精度的遙感地圖讓無人機能夠清晰分辨出前方作物的種類,精準的導航確保了無人機飛行時不偏離軌道。在此基礎上,人工智能精確計算出最短的飛行路徑,并嚴格控制噴灑量。兩種技術相得益彰,為精準高效農業提供解決方案。
地理信息與農業的結合,將解決當前農業發展中人力資源不足、作物管理不科學等棘手問題,提升農業發展水平。
目前,農用無人機在導入飛行路徑的前提下,已經可以做到無人遙控的農藥噴灑。“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實現農用無人機的全自動應用離我們并不遙遠。”浙江極云地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游春成告訴涌金君,屆時,全自動的農用無人機不僅適用于東北、新疆等地大面積的農田噴灑,還能為浙江、福建等山區農業提供定制服務。
精準扶貧的“金鑰匙”
“這個貧困村地理環境比較適合種蘋果;另一個村有一片區域貧困人口特別集中,和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過高有關系,是不是考慮貧困人口搬遷?”打開扶貧系統,每個貧困區域的貧困人口分布、自然災害評估、每個貧困人口的具體信息全部清晰呈現在眼前。
這些信息由地理信息技術獲取整合,并進行實時反饋,而反饋回來的大量信息,經過大數據的精致分析便可制定出個性化的扶貧方案。
在中國,地理信息正逐漸應用于扶貧。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胡煜說:“扶貧是全世界的共同課題,地理信息技術正成為精準扶貧的‘金鑰匙’。”據了解,中科星圖承擔了國務院高分辨率精準扶貧項目,其研發的平臺產品GEOVIS+在搜集海量地理信息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數據動態關聯、扶貧大數據挖掘分析等關鍵技術,為河北省張北縣提供了個性化扶貧方案。
“與冰冷的數據相比,地理信息的呈現形式更加直觀,將數據翻譯為地理信息的統一格式進行比對,更容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美國地質勘探局氣候變化和土地利用變化首席科學家Virginia Burkett表示,未來,地理信息強大的數據獲取能力和呈現能力將為全球范圍內的精準扶貧提供更高效更科學的解決方案。
從源頭守護健康
在傳染病流行期間,病患的流動造成流行病擴散,是一件很頭疼的事。地理信息技術和空間分析可以幫助確認傳染病爆發的源頭,了解和模擬傳播方式,為傳染病的預防、預測、監控提供支持。在深圳等許多的地方,這一應用已經變為現實并逐漸成熟完善。
在20日上午主題為“實現永續發展”的全會上,不止一位嘉賓在發言中提到,地理信息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應用,將為人類健康撐起“保護傘”。
比如,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于環境健康的研究,能夠揭示疾病分布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為政府部門制定決策須提供科學證據;再如,農村看病難,難到什么程度?
如果要新建設一家醫院建在哪個位置更合適?這同樣是地理信息技術可以發揮作用的方面;具體到一家醫院里,醫院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手段,通過室內定位網絡系統的部署,對醫院手術室內的設備實現定位監控。后臺系統還可查看主要設備的詳細位置、使用數據、利用率,實現醫院資產智能化管理。
我們樂于看到,“地理+健康”這樣的跨學科領域給地理信息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
成為城市管理者
一次主題演講中,新加坡土地管理局首席執行官Tan Boon Khai分享了一個案例——
街頭有人突發心臟疾病,如何能在最短時間內搶救患者?呼叫救護車后,至少需10多分鐘才能抵達現場,即便在全稱密集布置多輛救護車,也有可能路上遭遇擁堵等問題。有什么辦法能為患者的生命多爭取一點時間?新加坡政府基于地理信息數據開發一個手機程序,只要接到搶救電話,立即激活附近的志愿者、相關機構,他們作為第一響應者在救護車抵達之前,率先對患者實施搶救。目前,這個程序下載量有7萬多,已有多位病人因此獲救。未來,這種模式將帶給城市無限可能,社區防火、志愿服務等領域都是其用武之地。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地理信息應用的無限可能。許多嘉賓在演講中提到,提高地理信息意識非常重要。地理信息并不是只是地理空間領域的概念,所有領域場景都可以應用。Tan Boon Khai透露,新加坡正在培養一種生態系統,把政府、公眾、企業的力量匯聚在一起。“政府不能解決人們面對的所有問題,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辦事“一次也不跑”
智慧社會以人為本,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服務模式從以流程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型。一個身邊的例子,一位市民想要買房,需要和房地產商、銀行、房管局等許多部門發生聯系。智慧社會,一切都會變得更加簡單。購房者只需通過一個智能系統訴說自己的需求,信息便能通達所有相關機構,給出一套解決方案。
未來的政府服務也是如此,智能系統能夠讓“最多跑一次”變得更加便利,打通政務系統后,一個城市綜合服務機器人就可以解決一系列流程化政務,打通政務服務的時空限制,最終有可能實現“一次也不跑”。
服務模式的完善過程離不開地理信息的應用,凡是涉及到信息共享、部門聯動、多方協調的系統性工作,地理信息大數據皆可作為中間橋梁將這些零散的主體“串珠成鏈”。
如今,在與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實現穿插、支持式共同發展的過程中,地理信息正逐漸從位置、坐標這些靜態生硬的概念變為海量信息的載體和原點,不斷為社會發展賦能,讓社會變得更加智慧。目睹著地理信息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更有地氣地喊出:“智慧城市,觸手可及。”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