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為"基層減負年"是怎么回事?給基層減負到底怎么減?中辦印發通知為基層減負
呼吁多時的給基層減負,終于迎來一個重要通知。
3月11日晚上,中辦印發的《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全文公布。《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說,2019年要解決一些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切實為基層減負。
而2019年正式被確定為“基層減負年”。
中辦印發的《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圖
3月11日電 中共中央辦公廳近日發出《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
中央辦公廳有關負責人11日介紹說,去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一份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強調2019年要解決一些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切實為基層減負。《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心系基層、關愛干部的深厚情懷,表明了黨中央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持之以恒狠抓作風建設的堅定決心,樹立了為基層松綁減負、激勵廣大干部擔當作為的實干導向。《通知》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對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作出進一步部署,有利于更好激勵廣大干部崇尚實干、擔當作為,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通知》圍繞為基層減負,聚焦“四個著力”,從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加強思想教育、整治文山會海、改變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過度留痕現象、完善問責制度和激勵關懷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務實管用的舉措。
針對目前文山會海反彈回潮的問題,《通知》在這方面定了一些硬杠杠。一是層層大幅度精簡文件和會議;二是明確中央印發的政策性文件原則上不超過10頁,地方和部門也要按此從嚴掌握;三是提出地方各級、基層單位貫徹落實中央和上級文件,可結合實際制定務實管用的舉措,除有明確規定外,不再制定貫徹落實意見和實施細則;四是強調少開會、開短會,開管用的會,對防止層層開會作出規定。
《通知》著力于解決督查檢查考核過度留痕的問題,明確提出要強化結果導向,堅決糾正機械式做法。針對有的地方和部門搞“責任甩鍋”,把問責作為推卸責任的“擋箭牌”,《通知》要求嚴格控制“一票否決”事項,不能動輒簽“責任狀”。《通知》還要求對涉及城市評選評比表彰的各類創建活動進行集中清理,優化改進各種督查檢查考核和調研活動,不干擾基層正常工作。
此外,《通知》還對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作出安排,提出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建立由中央辦公廳牽頭的專項工作機制。各地區黨委辦公廳要在黨委領導下,負起協調推進落實責任。
2019年為"基層減負年"是怎么回事?給基層減負到底怎么減?中辦印發通知為基層減負。
出擊
十八大以來,中央狠抓作風建設。四風中的兩個,即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已經大為收斂,但這兩年,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卻屢禁不絕。尤其反映在基層治理上,因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造成的基層干部負擔過重、壓力過大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基層正常工作的開展。
比如督查檢查考核工作太多太濫、文山會海重新回潮、痕跡主義代替工作實務等等問題,俠客島曾多次發文,基層的島友也是踴躍留言,但不少基層干部依然困惑:“為什么一直在提,我們基層卻從來沒有變化?”
去年10月,中辦印發《關于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對督查檢查考核工作明確監督主體,提出要壓縮50%以上督察檢查考核事項。
這次的《通知》,是繼去年之后,中央對形式主義整治的又一次重拳出擊。
心態
那么,基層干部的心態又是怎樣的呢?
島叔在基層調研發現,絕大多數基層干部真是任勞任怨。客觀而言,這幾年基層承擔著三大攻堅戰的任務,絕大多數干部是理解的,也是愿意為此付出的。在島叔調研過的多個貧困縣,幾乎都有倒在扶貧一線的基層干部——他們或因勞累過度而倒在工作崗位上,或因意外倒在扶貧路上。
但給基層干部負擔最大的,很大程度上是精神負擔,是累死累活還得不到承認的受挫感。
他們抱怨的是,做實際工作的同時,為什么要花大把的時間去做一些無用功?比如一些“痕跡主義”的工作、天天填表匯報,僅僅是要向上級證明自己做了事而已。而上級來督查,非要挑毛病,有時是“雞蛋里挑骨頭”,甚至挑的問題根本不照顧基層治理規律。
“我干了這么多工作,為什么上級來個督查就能輕易否定?”這種挫折感,來自于頻繁的督查檢查考核,根子上是源自上級的不信任。久而久之,基層干部就會產生內心抵觸感,但懾于行政等級,又不得不虛與委蛇,應付了事。這其中,便產生了形式主義。
形式
人再怎么三頭六臂有能力,總是超不出24小時。
就島叔的觀察,當前的鄉鎮、街道一級的基層,至少有一半的時間精力花在開會、整材料、陪同上級督查檢查考核等“內務”上,真正的工作落實和為民辦實事等“外務”工作,倒沒多少時間精力了。
長此以往,基層黨委政府“懸浮”于社會,基層干部脫離了群眾。這種眼睛向上,也助長了扭曲的政績觀。比如,一些醒目的、標示性的政績工程,廣受某些基層領導喜歡。
島叔這么多年做田野調查,跑的基層不算少,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點”。這些所謂的“點”,或虛或實,但無一例外,都是供上級參觀的。而那些會做材料,或琢磨上級意圖搞“點”的基層干部,的確也頗受重視,晉升得也快。
島叔看過太多讓人哭笑不得的形式主義問題,比如迎檢的“游戲”。
但凡上級有領導,尤其是重要領導來視察,下級就得布置好場景,設計好路線,甚至還要模擬一遍。有一個鄉鎮為了讓“大領導”視察時滿意,縣委主要領導親自“踩點”,還特意選一個樣貌憨厚卻能說會道的干部做“托”,到時扮演成老百姓和領導交流。原因何在?主要是上級領導的視察更像是一場儀式,是否看到真實情況倒是其次的。
一些領導還講究排場,不能出意外——要是視察過程中出現了農民上訪之類的事情,不僅下級尷尬,上級也覺得掃興,嫌下面在找事。
其實,要減少基層負擔,首先要上級主要領導和領導機關以身作則。否則,上面搞官僚主義,下面就會出現形式主義,基層負擔就會源源不斷產生出來。所以,這次《通知》指出,調查研究、執法檢查等要輕車簡從、務求實效,不干擾基層正常工作。這是非常有針對性的措施。
原因
其實,作風問題僅僅是產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直接原因,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基層治理任務重與治理能力較低之間的矛盾。
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反復強調了傳統中國的一個現實:大國治理卻缺乏數字化管理能力,因此產生諸多問題。也就是說,在一個大的疆域中,上下級之間的信息溝通是現代化治理的基礎。
但實際上,在信息傳遞如此高效的今天,上下級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依然嚴重。本質上,督查檢查考核主要就是因為上級沒能對基層信息充分掌握,而產生不信任。從另一方面講,上級如果掌握不了基層信息,就無法實現其控制權,治理目標也就無從談起。
解決上下級間的信息不對稱,主要有兩個辦法。
一是適當分權。客觀說來,基層負擔重其實是常態。這是因為,我國是一個趕超型的后發國家,基層承擔了大量的國家建設任務。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基層主要工作還是“收糧派款、刮宮引產”,件件都是今天看起來與民爭利的“硬骨頭”。但島叔訪談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基層干部,他們都覺得那時的工作雖然累,卻很有干勁。關鍵是因為,當時的基層有自由裁量權,上級一般只注重關鍵指標的結果考核,并不過多干預基層工作。基層只要做出了實績,就會有回報——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當然,那個時候粗放型的管理造成了很多問題,制造了不少矛盾,但在上下級關系上,分權與信任是調動地方積極性的重要基礎,只不過現在必須要強調在黨紀國法的軌道上體現分權和信任。
二是技術治理。這些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技術治理在治國理政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最多跑一次”,讓信息多跑一點,群眾少跑一點,都是技術應用于社會治理的成功案例。還有,各地建立的大數據平臺,在精準扶貧、低保等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信息化技術,上下級之間的信息溝通變得更為通暢,自然會讓基層減負。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技術進步并不必然帶來治理績效的提高,如果官僚主義問題不解決,它還可能加劇形式主義,增加基層負擔。
舉例而言,利用微信群布置安排工作已成為基層工作的常態。但基層干部往往身兼多職,有時連微信都看不過來。又比如,網絡視頻會議和電視電話會議本是個節約會務成本的好辦法。但是,很多基層干部反映,自從有了這個會議技術,會務成本降低了,開會的次數反而多了,同一個事情,非得開好幾個會議,不然體現不了重視程度。
這次《通知》規定,“不得以微信工作群、政務APP上傳工作場景截圖或錄制視頻來代替對實際工作評價”、“少開會、開短會、開管用的會”、“上級會議原則上只開到下一級,經批準直接開到縣級的會議,不再層層開會”等,非常有針對性。
人才
說一千,道一萬,基層減負最終還是要著眼于基層干部,為基層干部創造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的空間。
《通知》這樣說:“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實事求是、依規依紀依法嚴肅問責、規范問責、精準問責、慎重問責……有效解決問責不力和問責泛化簡單化等問題”,提出要“有效減輕干部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切實保護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