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里他精準測量河流的數據 卻測不準歸家的日子
△李慶波在進行水準測量。(資料照片)
“今天回來不?”
“雨還沒停,任河的水位現在是743.25米,超汛限水位3.25米。”
這樣答非所問的對話來自于重慶市水文局城口水文站站長李慶波和妻子的電話。
8月7日下午5點,已經4天沒有回家的李慶波接到妻子的電話,當天是七夕,他依舊不能回家。
從幾天前開始,雨就沒有斷過,李慶波需要24小時待在水文站,而同樣從事水利工作的妻子也明白他的意思,結婚8年來,類似的對話已經成為兩人的默契。
駐守13年 練就一線尖兵
△李慶波進行雨量觀測記錄。(資料照片)
城口水文站,重慶最偏遠的水文觀測站,加上李慶波共有三名站員。
這里的“寂寞”,36歲的李慶波已經守了13年。
2006年,剛剛畢業的李慶波應聘到重慶水文局,從河南來到重慶,城口水文站是他“揚帆”的起點,也是他至今仍未偏離的“航道”。
這個任河邊上的水文站,需要每天監測任河周邊的雨水情,同時向下游巴山電站提供入庫流量數據,作為站長的李慶波還要負責檢查和維護監測設備。每一次提供的精準水文數據,都是防汛工作最堅實的后盾。
13年前剛到這里的李慶波最初的感受就是寂寞,23歲的河南小伙沒有被水文站的工作難倒,卻陷入了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的難題。這樣的寂寞持續了4年,直到他大學女友的到來。
2010年,李慶波的大學同學董燕燕來到城口,第二年7月,兩人領了結婚證,因為當時正值汛期,婚禮一直拖到了過年。
離家8公里 曾20天未歸
△李慶波進行流量測驗作業。(資料照片)
汛期,是李慶波的“戰場”,每天2點、8點、14點、20點準時上傳監測數據,即使暴雨,也無阻。作為江河邊的首道防線,汛期24小時值守早已成了習慣。
上班在水文站,吃住在水文站,李慶波的家離這里僅有8公里,該堅守時,他從未偷閑回過家,最長的一次,他曾20天未歸家。
“應該有過擔心,但她從來沒有抱怨。”妻子董燕燕工作的地方是城口縣水利局,有著三年水文站工作經驗的她能夠理解丈夫的不歸家。
2010年7月廟壩場鎮發生山體滑坡,將旁邊的羅江河阻斷,形成堰塞湖,李慶波是趕往救援的第一個梯隊的成員,他和同事們一起在現場建起了第一個水文監測站,為搶險指揮和決策提供了及時的數據。
妻子擔心,但李慶波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報上一次平安。
長年駐守 因為任河需要
△李慶波一家三口合影照。(資料照片)
任河的平靜,是李慶波歸家的日子,每一次回家,妻子都會為他做一道紅燒肉,這是他最喜歡的菜。
李慶波隨身攜帶著一張照片,一家三口在長城上的合影。由于工作的忙碌,兒子李澄出生后,李慶波和妻子將他送到了河南老家,直到孩子上小學才將他接到城口。
“孩子喜歡,想去長城。”這是這張合影照出現的起因,但兒子李澄至今沒去過長城,照片是一家三口去年在離家不遠處的照相館拍的,身后蜿蜒的長城是攝影師PS上去的。照片上的李慶波和董燕燕笑得很開心,但孩子沒有笑。
李慶波也想去長城,但水文站需要長年駐守。不到長城非好漢,李慶波認為,沒有帶兒子去一趟長城,是他至今的遺憾。
“孩子需要我,但任河也需要我啊。”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