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號完成大洋55航次首次下潛 聲學測厚數據顯示富鈷結殼最大厚度達33厘米
當地時間9月14日,執(zhí)行大洋55航次任務的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順利抵達西太平洋作業(yè)區(qū)。當天下午,“海馬”號ROV(深海遙控潛水器)在維嘉海山頂部完成了該航次的首次下潛,采獲富鈷結殼樣品7千克,并進行了海底觀測、高清影像采集、聲學測厚技術的應用。
本次作業(yè)中,“海馬”號ROV下潛至近2000米深的維嘉海山區(qū)頂部,利用抓取塊狀樣品專用工具“機械手”抓到了4枚富鈷結殼樣品,總重達7千克。此外,“海馬”號通過游走觀測,確定了富鈷結殼密集區(qū)的精確位置信息,為掌握資源分布情況提供了高質量的樣品和數據資料。
“海馬”號入水瞬間圖
值得一提的是,“海馬”號搭載的高頻聲學測厚儀是今年系統(tǒng)升級后的首次亮相。它能夠通過聲學原理,線性獲取海底多金屬結殼的厚度數據,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和穿透力,解決了以往只能通過淺鉆獲知結殼厚度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經數據處理分析,測量區(qū)域結殼最大厚度達33厘米。
據悉,“海馬”號在未來幾天還將在工作區(qū)進行6次下潛,進一步開展鉆機取樣、生物多樣性調查等工作。
獲取的富鈷結殼樣品
據了解,“海洋六號”船于當地時間9月12日駛離密克羅尼西亞聯(lián)邦波納佩港口,開始執(zhí)行大洋55航次任務。該航次主要在嘉偕平頂山群富鈷結殼合同區(qū)進行三項調查任務:一是深海淺鉆,在開展結殼資源常規(guī)調查的同時,揭示淺埋藏型結殼分布特征及富鈷結殼成礦前期的地質特征;二是海底高清攝像,完成結殼資源在空間上的展布調查;三是采用“海馬號”ROV搭載的高清視像、高頻聲學測量儀和鉆機等技術手段,探查合同區(qū)塊內富鈷結殼資源分布及微觀特征,并進一步了解重點區(qū)塊超厚層富鈷結殼厚度連續(xù)性變化特征,同時兼顧海洋環(huán)境和地球物理走航觀測任務。
本航次共有來自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東海站、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58名科考隊員參加。
由于工區(qū)航渡時間短,“海洋六號”充分利用靠港時間,進行調查設備和地質絞車的檢查和維護,以及地質描述等相關專業(yè)的航前培訓,確保到達工區(qū)后能夠第一時間開展相關調查工作。
根據計劃,本航次為40天,預計10月下旬完成航次任務。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