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調查支撐服務承德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地質調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組建自然資源部是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地質調查工作必須適應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生態修復等新的重大需求,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努力延伸工作鏈條。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要求之下,地質調查工作該怎么選點布局呢?承德進入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視野。
京津一杯水,半杯源承德。習近平總書記對承德作為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的定位,為承德更好地發揮生態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7月,國家六部委將承德納入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要求先行示范地區緊緊圍繞破解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瓶頸制約,大力推進制度創新,并以確定的制度創新點為重點,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力爭取得重大突破,為地區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積累有益經驗,樹立先進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承德壩上高原月亮湖紋泥樣品采集
2017年10月,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承德市委、市政府共同商定,將承德作為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資源綜合地質調查示范區,并確定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牽頭組織實施水文地質、土地質量調查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等工作。
地調支撐成果頻現
自2017年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發揮專業優勢,與承德市合作開展綜合地質調查,以承德市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需求的輕重緩急作為部署地質調查工作的輕重緩急,在承德建設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和京津冀西北部生態支撐區等方面給予強有力支持。從支撐武烈河百公里生態與文化產業長廊打造,服務承德市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生態保護修復,到提出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發展地學建議,這些探索在全國都走在了前面。
發掘特色資源優勢,豐富生態與文旅產業內涵。
武烈河是承德市的母親河,也是承德市的主要飲用水源,流域內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是一條連接城市與鄉村的發展走廊、文化走廊、生態走廊和休閑走廊。中國地質調查局基于特色資源優勢,從地球系統科學角度提出了武烈河百公里生態與文化產業走廊打造“六個核心區、十六個輻射區”的規劃建議。一是打造承德市區皇家文化與丹霞地貌體驗核心區,輻射帶動周邊4個生態旅游區發展;二是打造七家茅荊壩皇家溫泉康養度假核心區,輻射帶動周邊2個特色旅游區發展;三是打造中游兩家農耕文化休閑體驗核心區,輻射帶動周邊5個休閑體驗區發展;四是打造熱河源森林氧吧核心區,輻射帶動周邊1個傳統文化體驗區發展;五是打造武烈河上游七家河谷景觀核心區,輻射帶動周邊4個休閑康養區發展;六是打造高寺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治理區。下一步,打造武烈河百公里生態與文化產業走廊還有不少工作要做。比如:開展深部地熱、地下水資源勘查并系統評價資源量,提出開發利用方案;進一步開展武烈河廊道地質災害和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提出避讓與防治對策建議;統籌開展水土環境質量監測;完善地質環境監測體系。
御道口牧場幅水文地質調查野外討論
探索市級“雙評價”,支撐國土空間規劃。
目前,各地都在積極推進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承德綜合地質調查工作及時服務承德市國土空間規劃,系統分析了該市已有的地理、氣象、水文、土地、礦產、文化、生態、地質災害等數據和相關成果,并結合2017~2019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承德生態文明示范區綜合地質調查資料,編制完成了“雙評價”報告和圖集,整體刻畫了承德市的資源環境稟賦特征,開展了承德市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城鎮建設、礦產資源和文化空間適宜性評價,提出了未來農業生產和城鎮建設的潛力發展分布區域,優化了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水文地質調查支撐城鎮用水需求。
興隆位于承德市最南端,地處京津唐承四市接合部。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下,興隆正以高端旅游服務業為戰略支撐,打造“環首都休閑養生微中心”。隨著城鎮的發展、人口的增加,該縣用水需求將大幅增長。此次調查圈定16處地下水供水水源和65處礦泉水潛力區,其中在興隆縣城附近實施了3口探采結合井。記者在探采結合井野外驗收現場了解到,3口探采結合井日可供水量6000立方米,滿足1.2萬人的用水需求,有效緩解興隆季節性供水緊張狀況。
土地質量調查提出農業種植格局優化建議。
在適宜種植蘋果的地方種植板栗,作物必然長勢差,產量低,口感也不好。根據土地富含元素的不同選擇適宜的品種,不僅可以給農民增產,也能為增收打好基礎。此次調查提出了林果業空間格局優化建議和最適宜種植區域,初步圈定了一批富硒、鋅、錳、鉬等有益元素的耕地和園地,階段性工作成果及時實現了轉化應用。
礦產資源“三位一體”評價,促進礦業高質量發展。
承德是我國第二大釩鈦磁鐵礦生產基地,礦業及后續加工業是承德的重要支柱產業。結合目前礦山的開采水平和基礎設施條件,通過開展礦產資源“資源潛力、環境影響、技術經濟”三位一體調查評價,可以理清礦產資源的稟賦特征、可利用潛力,為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提供本底數據,服務地方礦山關轉停措施的科學規劃和監管,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促進礦業高質量發展。
做好總結以利再戰
成事之道在于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根據地質調查支撐服務承德生態文明建設階段工作進展報告,以上成果的取得絕不是偶然,離不開對承德高瞻遠矚的高點定位,離不開精準服務與科學部署,離不開大膽探索和創新思維,離不開科技和信息化支撐,離不開有力有效的組織和配合。
南有雄安,北有承德。中國地質調查局從整個京津冀一體化考慮,緊密圍繞承德市作為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國家綠色發展先行區、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和國際旅游城市的功能定位,提出了與“透明雄安”相呼應的“生態承德”建設目標。
承德伊遜河河流階地剖面野外樣品采集
需求的多樣性注定了服務必須是多樣的。此次調查緊密圍繞武烈河百公里生態與文化產業走廊規劃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城鎮供水、特色農業和中草藥基地發展、地質文化村建設等方面的需求,統籌部署開展了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工作,形成了系列階段成果報告和圖集。
武烈河百公里生態與文化產業走廊地質調查報告和圖集、“雙評價”報告和圖集等都是探索性和開創性的工作。這不僅需要發揮地質工作自身優勢,而且要綜合考慮社會歷史文化等要素,掌握了解規劃理念和要求,對項目組成員來說是很大的挑戰,需要創新思維和拓展知識結構。
此次野外調查運用“地質云”在線平臺,大幅提高了地質調查的技術水平和可靠程度;充分應用GIS技術開展“雙評價”和圖件編制工作,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創新工作理念,分析了地質建造對農業和生態格局的控制關系。
中國地質調查局和承德市人民政府通力合作,密切協同,共同保障了地質調查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項目承擔單位和承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有關部門建立了高效的協調聯動機制。以地質環境監測院和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精干力量為基礎,聯合外圍產學研合作單位,構建了作風優良、能打硬戰的強有力專業技術團隊。
以上經驗和做法在地質環境監測院聯合河北省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編制的《興隆縣安子嶺鄉詩上莊地質文化村規劃建議》中可見一斑。記者近日參加在詩上莊舉行的相關座談會時在該規劃建議中看到,有對詩上莊基本概況、地質遺跡資源、水資源、耕地資源、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等情況的詳細調查情況,有對詩上莊按地學科普研學區、詩歌文化體驗區、特色農業采摘區和有氧登山探險區建設地質文化村近、中、遠期規劃的具體建議。詩上莊干部村民對工程及項目組主動對接該村需求、積極謀劃地質文化村建設、為該村特色旅游事業發展提供支持,表示感謝。參加座談的承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有關領導表示,將高度重視該項工作,在項目具體調查等工作中給予積極配合,并做好本轄區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工作。
全力開展深入合作
前不久,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承德市委、市政府在承德進行交流研討,共同探討開展深入合作,全力推進地質調查工作支撐服務承德市生態文明建設。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承德市人民政府的戰略合作協議,下一步,中國地質調查局將深入探索實踐新時代地質工作支撐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徑,與承德市委市政府緊密圍繞承德“四區一市”建設,更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全面深化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應性評價、服務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與系統修復、支持服務礦業轉型發展、建設自然資源長期監測研究基地以及地質災害防范治理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
在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評價方面:加強全域水資源調查評價和重點地區水文地質調查,評價水資源保障能力和涵養條件,提出可持續開發與保護方案。深化農林牧區土地質量和生態地質調查,提出生態保護和農牧業、林果業、中草藥基地等布局優化建議。加強承德全域山水林田湖草多要素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和動態監測,形成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技術方法和工作模式,探索開展自然資源資產價值評估。
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方面:在承德市全域“雙評價”基礎上,繼續開展縣(市、區)、鄉(鎮)村尺度的“雙評價”,形成有針對性、可操作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按照承德市“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要求,建立地上地下一體化的自然資源綜合服務信息平臺。
在服務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與系統修復方面:以灤河及支流武烈河流域、壩上地區等為重點,開展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地質災害、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等綜合分析評價,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與系統修復的規劃建議方案,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保護與開發。
在支持服務礦業轉型發展方面:加強釩鈦磁鐵礦、金礦等承德市特色優勢礦產資源“三位一體”(開發潛力、環境影響和經濟可行性)調查評價和礦山環境問題調查評價,提出合理開發利用規劃和綠色礦山建設方案,加快發展安全、綠色、智能、高效、和諧的現代礦業。
在建設自然資源長期監測研究基地方面:按照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標準,聯合建設壩上高原生態脆弱區自然資源野外科學監測研究基地,綜合開展水、濕地、土壤、生態、大氣等多參數長期監測,深入研究地球表層多圈層交互帶水土氣生等多要素耦合作用過程,為生態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在積極推進成果轉化應用,構建新的工作機制和合作模式方面:以支撐服務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生態保護與修復為抓手,探索建立地質調查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全過程的工作機制和合作模式;以地質文化村(鎮)建設、特色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地學科普與研學體驗旅游、礦山修復治理與土地開發利用等為重點,按照公益支撐、地方主導的方式,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探索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成果轉化應用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因為是先行、探索,所以前進的路上肯定不會一帆風順。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據工程首席介紹,隨著工程的全力深入推進,可能會面臨專業技術和人員結構上的問題,比如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認識和技術要求,地質調查支撐服務轉型發展的工作模式有待進一步凝練,水土氣生交叉學科領域的高層次專業人才有待補充完善等。下一步,將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優化人才團隊的知識結構,積極探索地質工作支撐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模式,及早形成自然資源綜合調查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等。
地質調查支撐服務承德生態文明建設,為承德帶來了盎然綠意,也帶來了勃勃生機。承德這顆塞北明珠將愈發熠熠生輝。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