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應用測繪技術服務森林草原防滅火
2020-04-15 17:33:02 來源:
中國自然資源報
4月9日,隨著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縣森林火災明火全線撲滅,火場轉入清理看守階段。十余天里,應急隊員用測繪技術的“火眼金睛”,為涼山州森林火災應急測繪提供了有力保障。這是四川測繪服務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的第一次實戰,也是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全力做好測繪地理信息支撐保障的又一次實踐。
迅速響應 有效保障
3月26日起,四川省涼山州境內冕寧縣、木里縣、西昌市等多地連續突發森林火災。應四川省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中心商請,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時間啟動測繪保障應急預案,緊急召開專題會議部署應急保障工作,派遣該局測繪應急保障中心專業技術骨干組成應急分隊,攜多機型無人機、應急勘測多功能工作方艙、動中通等應急裝備,奔赴災情現場,開展無人機24小時無間斷火情監測;安排自然資源部四川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利用應急測繪指揮三維平臺與制作的火災衛星影像專題圖,持續為四川省應急管理廳后方指揮中心指揮決策、研判火災趨勢提供技術支撐。
3月27日~31日,應急隊伍穿越火線,先后成功獲取冕寧、木里、西昌三地核心火場及周邊重要設施可見光及紅外視頻影像數據,第一時間通過衛星實時回傳,為指揮中心火情監測與指揮研判提供了重要支撐。
31日,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黨組派出工作組連夜奔赴涼山州森林火災一線,先后輾轉西昌市、木里縣等地,研判火災應急形勢,指導應急測繪工作。當天,地理信息中心啟動測繪地理信息成果提供綠色通道,為應急管理廳提供衛星影像專題圖,并將前線剛剛獲取的紅外與可見光視頻加載至應急測繪指揮平臺,供撲救指揮決策。
協同應急 科學監測
為科學監測火情,前線指揮部提出了要及時、準確掌握火情位置信息的需求,測繪應急保障中心研發團隊連夜研發了無人機單片定位程序,便于數據獲取后第一時間精確定位火點、火線。此時,前線的應急隊員們迎著烈火,兵分兩路,開展多點協同應急,對木里、西昌多個火點進行持續監測。
應急分隊在7天時間里克服高原高寒風大等不利條件,先后4次航飛,成功獲取木里核心火場及周邊無人機影像220平方公里及視頻數據50分鐘,同步開展火情應急專題影像成果制作,動態監測現場火災情況,為前線指揮部災后過火面積統計、災損分析與評估提供科學依據。
西昌火場,森林腐殖層較厚,火勢隨時都有進一步蔓延之勢。應急分隊抓住有限空域資源,先后開展3次無人機航攝,共計獲取瀘山火場核心區域47平方公里無人機影像。3天后,火場明火被撲滅,為嚴防復燃,應急分隊再次執飛,先后獲取瀘山火場明火撲滅后影像133平方公里,現場開展煙點分布分析,為前線預防煙點復燃與及時撲救、開展火情災損統計分析等工作提供地理信息支撐。
與此同時,四川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在后方實時制作完成不同時間段的木里縣森林火災遙感影像專題圖,定位甘孜州九龍縣發生雷擊火點,并制作完成九龍、木里、西昌三地災前、災后、火災演化趨勢等多種遙感影像專題圖供后方應急指揮中心使用。他們根據歷史火點數據,演算出4月2日至3日火線推進距離,為前線開辟新的火災隔離帶、研判北線火災發展趨勢提供科學依據。
輾轉千里 連續奮戰
截至4月8日,涼山州森林火災應急測繪保障工作已持續13天,多點應急保障時長395小時,開展航攝任務15次,獲取火情監測視頻252分鐘、火情災情影像400平方公里;制作并提供災前災后遙感影像專題圖30余幅,應急測繪指揮平臺也堅持近10天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三維地理信息服務。
這一串串數字背后,凝聚著四川測繪人不懈的努力,也閃耀著他們的執著與堅定。十多天來,應急隊伍奔馳上千公里,為涼山州森林火災火情偵查、余火監測、災情研判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服務。
如今,余火盡熄,濃煙漸散,四川測繪人收拾行裝、整裝待命,繼續踏上測繪地理信息保障服務的新征程。
迅速響應 有效保障
3月26日起,四川省涼山州境內冕寧縣、木里縣、西昌市等多地連續突發森林火災。應四川省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中心商請,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時間啟動測繪保障應急預案,緊急召開專題會議部署應急保障工作,派遣該局測繪應急保障中心專業技術骨干組成應急分隊,攜多機型無人機、應急勘測多功能工作方艙、動中通等應急裝備,奔赴災情現場,開展無人機24小時無間斷火情監測;安排自然資源部四川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利用應急測繪指揮三維平臺與制作的火災衛星影像專題圖,持續為四川省應急管理廳后方指揮中心指揮決策、研判火災趨勢提供技術支撐。
3月27日~31日,應急隊伍穿越火線,先后成功獲取冕寧、木里、西昌三地核心火場及周邊重要設施可見光及紅外視頻影像數據,第一時間通過衛星實時回傳,為指揮中心火情監測與指揮研判提供了重要支撐。
31日,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黨組派出工作組連夜奔赴涼山州森林火災一線,先后輾轉西昌市、木里縣等地,研判火災應急形勢,指導應急測繪工作。當天,地理信息中心啟動測繪地理信息成果提供綠色通道,為應急管理廳提供衛星影像專題圖,并將前線剛剛獲取的紅外與可見光視頻加載至應急測繪指揮平臺,供撲救指揮決策。
協同應急 科學監測
為科學監測火情,前線指揮部提出了要及時、準確掌握火情位置信息的需求,測繪應急保障中心研發團隊連夜研發了無人機單片定位程序,便于數據獲取后第一時間精確定位火點、火線。此時,前線的應急隊員們迎著烈火,兵分兩路,開展多點協同應急,對木里、西昌多個火點進行持續監測。
應急分隊在7天時間里克服高原高寒風大等不利條件,先后4次航飛,成功獲取木里核心火場及周邊無人機影像220平方公里及視頻數據50分鐘,同步開展火情應急專題影像成果制作,動態監測現場火災情況,為前線指揮部災后過火面積統計、災損分析與評估提供科學依據。
西昌火場,森林腐殖層較厚,火勢隨時都有進一步蔓延之勢。應急分隊抓住有限空域資源,先后開展3次無人機航攝,共計獲取瀘山火場核心區域47平方公里無人機影像。3天后,火場明火被撲滅,為嚴防復燃,應急分隊再次執飛,先后獲取瀘山火場明火撲滅后影像133平方公里,現場開展煙點分布分析,為前線預防煙點復燃與及時撲救、開展火情災損統計分析等工作提供地理信息支撐。
與此同時,四川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在后方實時制作完成不同時間段的木里縣森林火災遙感影像專題圖,定位甘孜州九龍縣發生雷擊火點,并制作完成九龍、木里、西昌三地災前、災后、火災演化趨勢等多種遙感影像專題圖供后方應急指揮中心使用。他們根據歷史火點數據,演算出4月2日至3日火線推進距離,為前線開辟新的火災隔離帶、研判北線火災發展趨勢提供科學依據。
輾轉千里 連續奮戰
截至4月8日,涼山州森林火災應急測繪保障工作已持續13天,多點應急保障時長395小時,開展航攝任務15次,獲取火情監測視頻252分鐘、火情災情影像400平方公里;制作并提供災前災后遙感影像專題圖30余幅,應急測繪指揮平臺也堅持近10天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三維地理信息服務。
這一串串數字背后,凝聚著四川測繪人不懈的努力,也閃耀著他們的執著與堅定。十多天來,應急隊伍奔馳上千公里,為涼山州森林火災火情偵查、余火監測、災情研判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服務。
如今,余火盡熄,濃煙漸散,四川測繪人收拾行裝、整裝待命,繼續踏上測繪地理信息保障服務的新征程。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