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局皮山地震無人機應急測繪保障紀實:千里馳援,守望相助
7月3日,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發生6.5級地震,自治區測繪地理信息局立即響應,利用無人機技術在黃金72小時內完成了災區各類影像的獲取工作,提供了災區第一手基礎影像資料,為后續的抗震救災、災情評估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測繪保障。
響應迅速 天山飛度
災情就是集結號,自治區測繪地理信息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由自治區測繪檔案資料館、自治區第二測繪院共同組成的無人機應急測繪小組(以下簡稱應急小組)前往災區開展應急測繪保障工作。
皮山縣距烏魯木齊直線距離在1千公里以上,如果開車前往需穿過天山山脈和塔克拉瑪干沙漠,行程在2千公里左右。災情緊急,刻不容緩,應急小組果斷放棄乘車前往的方案,只攜帶必要的無人機等設備,所有人員分批乘飛機前往距皮山縣約400公里的喀什機場,并在喀什當地籌集其它所需設備。
7月4日,應急小組在喀什快速整裝完畢,前往地震震中皮山縣。到達當地后積極與當地抗震救災指揮部聯系,討論無人機提供應急測繪保障事宜。在獲得指揮部同意后,大家立即前往受災最重的兩個鄉鎮之一皮西那鄉開展無人機應急測繪。在充分分析到地形、時間等因素后,果斷將四架無人機分成兩個飛行組,從皮西那鄉兩頭同時作業,并采用單點雙發連續飛行的方式,提高作業效率。最終在當天下午7點完成皮西那鄉約100平方公里、地面分辨率為15厘米的無人機影像。完成飛行后,技術人員連夜進行影像處理和出圖,次日凌晨4點即獲得最終成果。應急小組又在隨后的兩天里,根據當地抗震救災指揮部要求,完成了皮西那鄉和固瑪鎮地面分辨率為5厘米的無人機影像。
攻克難阻 不辱使命
皮山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7月正處于高溫和風沙天氣,瞬時風速經常會達到5級,環境極不適宜無人機作業。應急小組到達作業區域后,在考慮到無人機獲取的是災區的第一手基礎數據,越早完成后續工作就越早開展,大家一致決定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不計一切代價,所有無人機超環境條件起飛、展開作業。同時,調整、優化飛行方案,最終圓滿完成任務。
在作業中,由于當地風沙較大,無人機地面站的屏幕要不了10分鐘就會附著一層細細的沙土,地面站人員需要全神貫注的盯著地面站的各項數據,即使眼睛進了沙子也不敢擦、更不能擦,越擦越難受。中午地面溫度達到40度,攜帶的發電機都無法長時間工作,就這樣,大家迎著太陽一干就是一天,創造了一天完成15個起落的驕人戰績。在應急小組中,更是有著兩位巾幗戰士,她們主要負責數據處理和出圖,通常是一天24個小時連軸轉,只要無人機航拍數據傳回來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不眠不休,她們每天都是紅腫著雙眼將制作好的應急圖交給指揮部。
民族親情 守望相幫
應急小組從出發伊始,就感到了各民族人民在抗震救災中那股守望相幫的濃濃親情。由于應急小組攜帶的有電池、無人機等設備,在機場需要申辦各種手續。在得知應急小組要去皮山縣進行應急救援時,機場的工作人員和安檢人員都會主動幫助我們辦理相關手續,節省了登機時間。
應急小組在災區作業中,維吾爾族協警主動幫助大家在飛機起飛降落時,攔阻公路上的過往車輛。應急小組在太陽地里一忙就是一天,災區的維吾爾族老鄉送來了新鮮的杏子讓大家解渴。由于初到災區,地理環境還不是很熟悉,又是少數民族朋友主動當向導幫助選擇合適的起降點。在應急小組的組員們不停歇的進行應急測繪任務時,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無私幫助,讓大家時時刻刻心中有一股溫暖的火焰,感受著那股各民族之間的濃濃深情,干勁更足了。
在這次抗震救災中,依靠完善的應急測繪保障體系、高科技的技術裝備、專業的技術實力,測繪保障及時有力。這不僅得益于測繪技術的不斷革新,也得益于自治區測繪地理信息局不斷加強應急測繪保障隊伍建設,充實測繪技術裝備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李鴻飛2015.7.10)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