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利用北斗導航監測藏羚羊棲息與遷徙
2013-08-26 12:22:16 來源:
人民日報
藏羚羊有多少遷徙路線?產仔地又在何處?如何準確、及時、動態地獲取這些信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九院772所的研究人員日前帶著自主研發的 “北斗衛星定位項圈”前往青藏高原羌塘無人區開展科學考察,這是科考人員首次利用北斗衛星導航技術監測藏羚羊的棲息與遷徙。
“北斗衛星定位項圈”是一個看似普通的咖啡色純牛皮動物項圈。來到位于北京南郊的“北斗項圈”出生地——772所,記者看到,這個項圈因為多了幾個特殊裝置而變得與眾不同:天線、電池、北斗模塊, 重僅400克,讓這個項圈具備了定位、導航和授時等功能。
“和GPS相比,北斗多了一個‘獨門秘籍’——向控制中心回傳短信,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哪兒。”772所導航芯片部副主任畢波是跟隨科考人員進入青藏高原的北斗技術研究人員,他說, “北斗項圈”正是運用這項技術,向衛星發回數據,傳回該藏羚羊所處的經緯度、環境和高度等有效信息,完成監測遷徙路徑的任務。
目前,“北斗項圈”可以在早上7點到晚上8點之間,每隔一個半小時回傳1次定位數據,每天最多可以傳輸10次,大大提高了藏羚羊科考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而此前裝在藏羚羊身上的法國衛星跟蹤設備,則是4天提供1次藏羚羊的位置,藏羚羊的奔跑速度極快,4天1次的定位數據顯然難以滿足科考的需求,而且定位數據有效性和精度有限,最終數據也只能從國外獲取。
“北斗項圈”解決了GPS等系統無法回傳數據的問題,不僅提高了監測的頻度、精度,還延長了監測的時間,電池有效時間長達18個月以上,完全足夠監測藏羚羊一整年的遷徙路徑。
相較于以往產品,該系統最大優勢在于由772所自主研發,其過程完全可控,不再需要依靠外國的技術支撐來購買昂貴的數據,也就是說,“北斗項圈”從芯片到軟件到終端再到系統,完全都是“中國制造”。772所所長趙元富興奮地說。
今年5月,772所接到相關單位的通知,希望能生產一套可供監測藏羚羊遷徙的衛星定位項圈。從接到任務到成功佩戴項圈,前后不到2個月時間。
在有限的時間里,他們要解決的難題卻不少。比如“北斗項圈”如何在惡劣環境中堅持長達18個月以上壽命,便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作為央企的一分子,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國家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貢獻力量。當然,此次應用也為我們敲開了無依托地區數據傳輸和信息傳遞應用的市場大門。”趙元富介紹道,利用北斗技術監測藏羚羊遷徙,為后續772所將北斗技術應用于海上浮標定位、海洋生物研究、探險和救災等業務打開了思路。
“和大樹一樣,只有根基厚實,才能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北斗導航產業鏈的健康持續發展離不開基礎——北斗導航芯片的支撐。”趙元富告訴記者,不管是北斗還是GPS,定位導航衛星信號的接收、解碼和運算,主要依靠的是芯片。在專業的高精度市場,這是核心技術主要集成所在。
盡管門檻較高,772所作為國內最早從事北斗導航產業核心芯片開發和應用推廣的單位之一,已經創造了多個國內北斗導航芯片研制和應用方面的“第一”,為國內80余家北斗相關企業提供了支撐。
趙元富認為,實現北斗應用的關鍵還在于抓住北斗特點,發揮優勢,創造新的應用價值。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