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高原測繪人——國測第三地信制圖院西藏野外作業側記
2013-11-30 00:00:17 來源:
中國測繪宣傳中心
今年,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三地理信息制圖院承擔了西藏部分地區地理國情普查和1:5萬地形數據庫動態更新任務。測區海拔皆在4300米以上,涉及日喀則東部、山南、拉薩、林芝、昌都、那曲東部等區域。經過連續3個多月的艱苦奮斗與不懈努力,各項工作順利完成。
7月初,該院一行16人從成都出發,途經寶雞、西寧,翻過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到達西藏安多縣城。行進路上,很多地方云層很低,車輛行進在這樣的區域,隨時會有雨點、雪粒、冰雹伴隨閃電,劈頭蓋臉打過來。大部分隊員第一次上高原,很多人頭疼、乏力、嘔吐,身體在痛苦中煎熬。艱苦的環境,多變的天氣,讓他們吃了不少苦頭,但他們深知,測繪人必須學會吃苦,又快又好地完成國家賦予的重要任務,理想和信念是支撐他們走下去的理由。
在安多進行了短暫的調整后,全隊人員很快適應了高原環境,為即將開展的高原作業做好了準備。
攻堅克難普查地理國情
地理國情普查是今年正式啟動的重大項目,該院承擔了那曲地區那曲縣、聶榮縣、嘉黎縣、巴青縣、比如縣、索縣6萬多平方公里的普查任務。該地區海拔較高,交通極其不便,作業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那曲地區有大面積的羌塘草原,草原內沼澤遍布,測繪隊的越野車數次“淪陷”,只能靠著人力推車,用鐵鍬除掉輪胎下的淤泥來脫困。很多時候,他們會花費數小時挖走車下的淤泥。作業時間本來就很緊迫,屢屢陷車讓大家十分頭疼。行進路上,時常會突然發現無路可走,橫亙在前方的是一條河、一座山。為了采集數據,測繪隊員不得不趟過湍急的河流,翻越險峻的大山。
地理國情普查要做像控點,因為只有衛星像片,很多像控點只能做在房角或者墻角。好幾次,測繪隊員下車測量,被成群的大狗追趕。有時墻角高于3米,車子又無法開進來,隊員們就挽起袖子、疊起羅漢,踩在隊友的肩膀上觀測。作業過程中,隊員們征服巍峨群山,趟過滾滾河流,將無垠的西藏地域收于圖中。雖然異常艱苦,但當一幅幅畫滿調繪符號的制圖成果呈現在眼前時,隊員們倦憊的身心得以慰藉。
進入9月后,部分海拔較高的地區已經開始下雪,地表被遮蓋,無法作業。為了準確采集數據,測繪隊員在酷寒中等待數日,直到雪化,采集完最后一組數據才離開。
跋山涉水更新地理數據
為了按時完成地形數據庫更新任務,隊員們平均每天需要行車200公里以上去核查數據。遇上路況差的時候,汽車最快也只能保持在每小時20公里,每天在路上就得耗費七八個小時。大家沒日沒夜地忙碌著,白天更新數據、采集照片,晚上整理資料。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測繪隊行車幾萬公里,足跡遍布測區內53個縣、532個鄉鎮,順利完成了數據更新任務。
作業過程中,為了保證核查數據的準確性,他們常常驅車數小時,登高幾千米,攀上雪峰。在路上,常常有落石從天而降,作業途中時常遇上滑坡。有一次,車隊汽車的前擋風玻璃和左側車門玻璃全部被打碎,左側前后車門均嚴重變形,隊員生命安全時刻受到威脅。為了測繪,他們曾在大雨中翻越數座大山,跨過數條河流,曾沿著八宿縣的“七十二道彎”繞行布點。
隊員們記憶最深的是,一次經過西藏巴青縣到昌都的國道317線,有440公里的沙石路,路面塵土有10厘米厚,沙塵滾滾,能見度不到3米。行車一天,大家的衣服上、頭發里、牙縫中全是細沙,下車后個個都“風塵仆仆”。
在西藏的3個多月里,盡管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但測繪隊員們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將困難一一攻克。他們說:“我們堅信越大的困難背后有越多的驚喜,西藏的這段經歷是我們人生的寶貴財富。”
同時,那些過往的重重困難,那些全力以赴完成的普查與數據更新任務,幫助這支隊伍完善了管理體系,創新了測繪技術,凝結了生產經驗。(謝興田 張懷相 李靈)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