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野外地質調查安全保障“智能化”
2014-03-20 21:04:56 來源:
中國礦業報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牽頭承擔的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基于3S技術的野外地質工作管理與服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日前在北京通過驗收。該項目首創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地質調查智能化主動服務模式,使我國地質調查領域的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管理、安全保障服務從“數字化”走向“智能化”。
“現場調查人員無論走到哪,信息系統均可根據終端機顯示的項目信息,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網格信息平臺中搜索,對區域的地理、礦產、巖石、構造、周邊人員等信息進行集成反饋。”在形容什么是“智能化”時,一位研究人員告訴記者。
據介紹,地質調查工作自誕生之日起,地質圖的生產制作長期處于手工作業階段,野外地質信息的描述也基本以定性描述為主。自1999年起,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科技人員進行了數字化填圖的系統研究,于2004年形成了全球首個數字化地質填圖系統,在實現野外地質信息定性、定量采集的同時,實現了從采集到地質圖和報告編制全流程的“數字化”。但是,野外地質信息采集質量靠經驗、調查區域已有地質成果資料無法適時獲取、野外作業人員安全保障程度低等問題仍未解決。
該項目成果以北斗衛星等多通訊技術與網格技術為支撐,能夠對野外地質調查工作進行現場調度,并實時進行野外技術指導與專家“會診”。通過這一信息技術平臺,野外工作人員的工作區域情況及項目進展等情況一目了然,他們可與基地、家人隨時聯系,不但可以消除野外工作的安全隱患,而且使野外地質工作保障更趨人性化。
這套系統的終端體積小,重量輕,待機時間長,通訊簡便,抗干擾能力強,便于攜帶。目前,這一成果已在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等艱險地區的27個1∶5萬和1∶25萬地質填圖、1∶5萬礦調、遙感地質調查、地質災害預警示范等項目中進行了應用。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