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兵自己的“北斗樂隊”
|
|
官兵組成的“北斗樂隊”在排練 劉賓 攝
|
粵北山林中,廣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的野外測繪官兵圍坐一團,用樹葉和木棒演奏自己編創的美麗音樂。他們偶爾從背囊中取出一把吉他,拿出一支笛子,增添一些“專業”元素。
“每個野外測繪小組就是一支‘北斗樂隊’,人員不固定,演出無舞臺,樂器裝在背囊里,或取自山野間。”樂隊隊長吳紹斐津津樂道地談起“北斗樂隊”的成長史。野外測繪工作環境差、生活單調,起初有的官兵在作業間隙或是夜晚宿營時,吹吹樹葉、打打節拍,或拿出隨身攜帶的簡便樂器彈奏一曲來愉悅身心。后來大家把這種自娛自樂的活動組織起來,以測繪官兵經常操作的北斗裝備為名,成立了“北斗樂隊”。
從野外到營區,從傳統到現代,“北斗樂隊”全面升級:購置了專業設備、建立了演出班底、形成了培訓體系。正在開展聲樂培訓的樂隊主唱李清介紹說,樂隊實現了華麗轉身,在營區開展雙休日“匯報表演”、節假日“自助式卡拉OK”,并適時為野外測繪官兵開展培訓,依然保持其野外特性。
清晨,野外測繪官兵悄悄出發。粵北山區,一路顛簸。正當大家昏昏欲睡時,車廂內吉他聲響起。下士杜世杰抱著吉他來了段自彈自演,“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鏗鏘有力的戰斗詩詞朗誦,頓時給大家注入了“強心劑”。起了興致的官兵們索性玩起了戰斗詩詞接力,你說上句,我對下句,偶爾出現“卡殼”,吉他聲及時提醒。
雨后的山路濕滑泥濘,徒步跋涉近兩公里,一天的測量任務開始了。十多人的測繪分隊三兩成組分工作業,瞬間淹沒在茫茫大山深處。
“嘀嘀、嘀嘀……”北斗手持機收到信息:休息,山歌PK!這是野外測繪官兵常用的北斗短報文功能。
一聲令下,歌聲四起。“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
你方唱罷我登場。歌聲此起彼伏,漸漸變成了革命紅歌大串燒。嘹亮的歌聲在白云繚繞的山澗回蕩,人與自然渾然一體。
天色漸晚,收測回營。晚飯后,是“北斗樂隊”的表演時間,官兵們圍坐一圈,中隊長李可強起身開了個頭,大家齊聲合唱開場曲《共和國測繪兵》,“那矗立的山峰\我驕傲回頭望\那峽谷的大江\還奔騰青春歌唱……”一曲唱罷,“山東大漢”張孝晨從背囊中拿出“自制打擊樂器”,兩根木棒,邊敲邊演,“說測繪,道測繪,咱先夸夸外業小分隊;爬高山,趟大河,個個身上有絕活……”喜歡葫蘆絲的上士陳小藍雖沒帶樂器,但他就地取材,摘下一片樹葉,即興吹奏起了《月光下的鳳尾竹》……大家輪流登場,即興表演,掌聲、歡笑聲一浪高過一浪。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兵員年年換,為何“北斗樂隊”人才不斷?該中心政委徐云良道出了原由:北斗樂隊’是一個流動的音符,不追求‘高大上’,南腔北調都可以‘露一手’,野外測繪官兵的足跡到哪里,歡樂就跟隨到哪里,群眾參與積極性很高。”(來源:中國軍網)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