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首批地理國情普查應用項目立項通過專家評審
8月20日,吉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召開地理國情普查應用項目立項評審會,“黑土區溝蝕監測與防治研究”和“濕地生態安全監測研究”成功立項,成為吉林省首批地理國情普查成果應用項目,標志著全省地理國情普查工作翻開嶄新一頁。
會上,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和吉林大學的項目負責人就《吉林省地理國情普查成果在黑土區溝蝕監測與防治中的應用研究》和《吉林省濕地生態安全遙感監測研究》兩個項目的立項背景、研究內容、技術難點、可行性分析等方面進行了方案匯報。
以中國工程院寧津生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在聽取匯報、查閱資料和質詢后,結合吉林省地理國情普查工作的開展,在研究內容、研究方向、規范項目設計書等方面給予了指導。經過討論,一致認為兩個項目研究目標明確、技術路線科學、研究內容較充實、預期成果明確,符合評審要求,同意項目立項。
吉林省黑土地面積約110余萬公頃,素有“黑土地之鄉”之稱,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土地墾殖率和土壤利用強度不斷增加,黑土區侵蝕溝已達上萬條,致使耕地遭受嚴重殘蝕。《吉林省地理國情普查成果在黑土區溝蝕監測與防治中的應用研究》擬通過引入高精度詳實的地理國情普查成果,為吉林省黑土區溝蝕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恢復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實現吉林省地理國情普查成果在全省重要糧食產區生態環境問題研究中實踐應用,為吉林省地理國情普查成果的推廣應用及其效用評估提供典型范例。
吉林省是東北地區濕地分布主要的區域之一,近年來由于濕地面積萎縮、濕地退化嚴重、濕地保護管理不力等問題,導致湖泊干涸、河流斷流、濕地沙化、鹽堿化現象日益嚴重,成為吉林省生態建設關注的重點區域。《吉林省濕地生態安全遙感監測研究》擬在國情要素普查獲取的高分影像、普查成果等數據基礎上,進行濕地資源動態監測,構建吉林省濕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為濕地進行生態安全評價和智能化管理提供技術示范和途徑。
《吉林省地理國情普查成果在黑土區溝蝕監測與防治中的應用研究》和《吉林省濕地生態安全遙感監測研究》項目均從吉林省獨特的生態環境情況出發,以地理國情普查數據為基礎進行研究,為吉林省地理國情普查后續監測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將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朱宏博2014.8.25)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