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風雨出發 山西局航拍“華北屋脊”周邊山區紀實
時間:7月1日~6日。
地點:有著“華北屋脊”之稱的五臺山的周邊山區。
氣候:大霧彌漫,烈日炙烤,狂風雷電,兼具大雨冰雹。
人物: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應急服務小組成員。
事件:無人機航拍山西省代縣與五臺山風景區周邊,為打擊非法采礦工作提供詳實的數據。
測繪先行勇擔當
7月3日,山西省召開打擊非法、違法采礦工作會議。山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高建民出席會議并強調,要切實加大對“5項重點”行為的打擊懲治力度。同時,作為全省嚴厲打擊非法采礦行為重點區域的忻州市代縣、五臺縣、繁峙縣山區,需要在7月初進行一次無人機航拍,為全省打擊非法采礦工作提供最新的影像數據。
6月30日,接到山西省國土資源廳部署的無人機航拍任務后,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黨組經過慎重考慮,認為測繪人員必須勇于擔當,遂決定將此項工作交給直屬單位山西省遙感中心,并明確要求該中心連夜組織人員做好出測準備。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紀檢組長王喜瑞(主持工作)要求,遙感中心要高標準、嚴要求,在保證人員及設備安全的前提下,精心組織,合理安排,確保任務快速、高效完成。
這項任務對山西測繪地理信息工作者來講,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需要無人機航拍的忻州市代縣、五臺縣、繁峙縣山區均處于五臺山地區,素有“華北屋脊”之稱的五臺山位列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山勢高峻雄偉,7月的天氣如同小孩的臉,說變就變,早上大霧彌漫,太陽出來后又烈日炙烤,經常是一會兒晴空無云,一會兒烏云密布、風雨交加,甚至下起冰雹。狹窄的空間和變化異常的天氣大幅增加了無人機航拍的難度。
無人機航拍需要一塊開闊平坦的場地供無人機起飛降落,能見度要求水平3000米、垂直4000米,航拍作業區風力要小于5級。五臺山地區的地勢和氣候條件顯然不適合無人機航拍。如何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五臺山周邊地區的無人機航拍,考驗操作技能,更考驗心理素質。
承擔此次無人機航拍任務的山西省遙感中心有著嫻熟的技術。該中心最新引進的國家地理信息應急監測車由應急三維地理信息與任務規劃系統、ZC-7測繪型及ZC-3監測型兩種無人機航攝系統、數據快速處理系統、衛星傳輸系統、移動會議保障系統及地面保障系統等10個子系統組成,具備從快速抵達災區、數據快速獲取、現場處理和輸出、數據遠程傳輸等功能的全流程移動式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可以快速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地理信息數據、實時的視頻影像信息和三維數據。該應急監測車在2014年5月12日舉行的山西省地震應急演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關注。
6月30日晚,針對五臺山周邊的地形與氣候條件,山西省遙感中心立即抽調技術人員組成無人機航拍小分隊,制訂了詳細的無人機航拍方案,并通過山西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初步選定無人機起飛降落位置。
7月1日早晨,太原天氣悶熱,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的辦公大樓前,遙感中心無人機小分隊的隊員們有條不紊地清點著儀器設備,做著出發前的準備。為了確保此次無人機航拍順利完成,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紀檢組長王喜瑞、山西省測繪局地圖編制與測繪成果處處長王勵、省遙感中心副主任于頌與同赴忻州,參與此次航拍。
8點整,包括國家地理信息應急監測車在內的3輛越野車載著10名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應急服務小組成員和全套的測量設備從太原出發。一次高海拔、高難度的航拍,就此拉開帷幕。
重重困難逐一解
對于此次無人機航拍,山西省國土資源廳黨組高度重視。7月1日上午,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應急服務小組剛到達無人機航拍第一站——代縣聶營鎮,先期到達忻州的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廳長李建功立即組織召開無人機航拍會議,要求此次無人機航拍要高質量完成,更要做好應對各種困難的準備,做到安全無事故。
雖然說,他們對困難是有準備的,但是到了“華北屋脊”五臺山的航拍區,還是有許多料想不到的情況,因此第一次無人機航拍就大費周折。
首先是場地問題。滿足起飛降落條件的場地要求開闊平坦,在聶營鎮卻選不出來。出發前從山西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選定的幾個場地,有的場地開闊,卻是當地群眾的農田,長著莊稼;有的道路適合起飛,兩邊卻密布著電線桿,飛機難以飛出;有的鄉村土路場地開闊,但是地面不是石塊堆積坑洼不平,就是土路泥濘難以行走。
在當地國土資源部門的配合下,場地從下午1點開始選,先后選了7個場地,最后在聶營鎮石墻村的一個鐵礦的大門外勉強選定了一塊大約300米長的路面,作為了無人機起飛降落的場地。而此場地距離測區足足有了10千米遠,也就是說,無人機從這里起飛后,需要飛10千米才能到達測區,航拍完畢后,再飛10千米回此處降落。
其次是能見度差的問題。無人機航拍要求水平能見度3000米、垂直4000米。但是當天下午無人機起飛后,天氣突變,云層加厚,不僅操作人員的能見度極低,而且飛機傳輸回來的數據也大打折扣。另外,無人機最高飛行極限為海拔4000米,而五臺山主峰葉斗峰海拔3000多米,飛機的測區盤旋飛行中,有時需要在山峰之間盤旋飛行,飛到山的另一側。
再次是無法滿足無人機航拍作業區要求5級風以下的問題。在五臺山地區,7月的氣流經常變化莫測,幾分鐘內就從微風變為狂風,可以說眨眼間烏云密布、暴雨傾盆是常有的事,甚至有時還夾著冰雹。暴雨對無人機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只要無人機的電路被雨淋,形成短路,飛行中的無人機只有一個結果,就是墜機。第一次航拍完后的無人機正準備返航,正趕上狂風來臨了,飛機剛一落地,暴雨就傾盆而下,航拍隊員急忙把無人機抬進應急監測車,而他們全身上下立即被雨澆了個透心涼。
晚上,應急服務小組急忙針對第一次航拍面臨的實際情況,開會研究對策,制定了4條措施:一是早起作業趕時間,爭取在上午山區氣候變化小的情況下進行航拍;二是及早熟悉測區實際情況,利用下午與晚上的時間,找當地人進入測區實地踏查,為第二天無人機航拍做好準備;三是抓緊時間處理數據,及早形成數據;四是準備應急阻攔網,在飛機降落時,若跑道距離不夠,采取人工攔截的方式,用阻攔網對飛機進行攔阻。
風雨兼程拍五臺
雖然措施制定了,但無人機航拍小組隊員能否順利完成無人機航拍還是個未知數。
7月2日凌晨5點,隊員起床一看,發現大雨沒傾盆,大霧卻接天連地。按照原定方案,他們立即趕到測區,耐心等候。
上午8點,大霧漸漸散去,無人機立即起飛進行航拍,直到9點30分航拍結束。此次無人機航拍范圍包括9個礦點、20平方千米,圖像清晰。至此,代縣的無人機航拍任務圓滿完成。
在接下來轉場五臺縣的途中,無人機航拍人員王竑在行駛著的國家地理信息應急監測車上,進行了數據處理。一個小時后,數據處理完畢。中午12點,第一批數據送達到了等候在原平的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執法人員手中。
到達五臺縣后,航拍人員顧不上吃午飯,就直奔測區。但天公不作美,迎接航拍人員的是一場傾盆大雨。測繪應急服務小組成員冒雨對測區進行了現場踏查。
7月3日一早,無人機航拍人員就開始了五臺縣的無人機航拍。隊員陳建軍說,此次無人機航拍是自己至今都很難忘的一次航拍:無人機起飛的場地跑道不夠,飛機降落是4個人用攔阻網兜停的;飛機盤旋的空間不夠,大多時間是在峽谷中貼著巖石飛行,一次轉彎時距離突出的巖石甚至不足0.5米;在山頂飛行時,由于山體阻隔視野,長達15分鐘,地面人員看不見飛機,只能依靠操作臺進行監控;受地形限制,每次飛行的海拔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最高的一次甚至達到了3400米,幾乎達到了無人機飛行高度的極限。
趁著未降雨,五臺縣的無人機航拍從早上8點一口氣干到下午2點多,終于順利完成了。在完成五臺縣無人機航拍后,7月4日,無人機航拍人員趕往了繁峙縣。
繁峙縣的作業條件并不比代縣與五臺縣強多少。由于作業區域正在修路,道路坑洼不平,起飛的場地依然難找。最后在108國道上,采取兩邊攔截來往車輛的辦法,讓飛機進行了起飛降落。而在起飛降落中,飛機還要在上面的高壓線、下面的照明燈塔間穿行。航拍中,飛機好幾次幾乎都緊貼著山體盤旋發行,使現場每個人都驚出一身冷汗。
7月6日,測繪應急服務小組成員順利完成任務,返回太原。無人機航拍人員李思琦說,由于烈日炙烤,自己在6天里幾乎變成了黑人,1歲的女兒居然認不出自己了。
經過連續6天的輾轉奔波,在一場場透心涼的大雨中,在一日日烈日炎炎的炙烤中,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應急服務小組對天氣的煩躁心情都被一次次成功飛行的喜悅化解。
6天中,機組人員克服重重困難,連續飛行350分鐘、7個架次,航程達到650多千米,終于不負眾望,成功完成了3個縣、120平方千米、30個重點監測點的無人機航拍任務,并快速制作了正射影像圖,第一時間為省政府全面掌握地質災害隱患以及打擊私挖濫采違法行為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
迎著風雨出發,在風雨間隙完成航拍。在五臺山上,山西測繪地理信息人以昂揚的斗志和頑強的毅力,克服了7月的酷暑與狂風暴雨,在高聳的“華北屋脊”上演繹了一曲山西測繪人的奮進之歌。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