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做好普查和監測
按照中央要求和國家戰略,上海要建設成國際化大都市,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科學發展的先行者,就必須不斷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這對地理國(市)情信息的質量、內涵與應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上海同步開展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工作,既是上海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落實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與上海市政府關于共建上海智慧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合作協議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做好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的同時,及時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有助于進一步滿足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有助于進一步推動上海智慧城市建設步伐,有助于提高地理信息對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的服務水平。
普查內容融合上海市情要素。上海市地域面積不大,但人口密度高,建筑密集,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跡。在國家局制定的普查內容基礎上,結合上海城市發展需求,上海市政府確定增加反映上海城市特色和人文要素分布特征的10大類約30小類地理市情要素,包括自由貿易區建設、城市建筑形態、城市公共交通分布、城市防汛安全設施、社會老年服務設施、城市綠地和綠化覆蓋率、古樹名木分布、優秀歷史文化保護、長江口沙洲形態、水運配套設施、產業區建設動態等。這些具有上海特色的地理市情要素,將為提高城市建設、管理工作效率提供分析基礎。
普查過程堅持邊普查邊監測。為進一步提高普查和監測效率,我們堅持自我加壓,在綜合考慮城市市域面積、現有信息資源的基礎上,采用普查和監測同部署、同推進的方式,也就是2014年完成第一次普查工作,2015年開展一次監測工作。為按期保質完成任務,我們著力完善工作機制,建立成員單位溝通協調制度、領導小組辦公室例會制度以及向國家局、市領導小組專題匯報的工作簡報制度,確保信息傳達及時、部門溝通順暢、日常協調有序。截至目前,已收集全市23個成員單位提供的105類專題數據,完成了黃浦、嘉定兩區共483.78平方公里試點任務,通過對航空數字正射影像數據等進行內業分析和外業核查,完成了第一輪數據采集工作。
普查成果注重邊普查邊應用。我們堅持普查與應用同步推進,將已形成的普查成果及時應用于全市各項重點工作中。目前,普查過程中獲取的綜合信息已應用于上海正在開展的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中。我們還利用數字地表模型和航空影像變化檢測等技術,對上海用地分類現狀進行監測,并將監測技術用于上海存量土地專項調查、違法用地和閑置土地專項治理、大范圍土地績效評估、建成區建設強度測算等工作。近期,我們主動與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員會進行溝通,協商如何將普查和監測成果應用于全市“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技術研究,為普查和監測工作有序推進奠定扎實基礎;進一步加強成果應用,探索成果發布方式,拓展成果應用領域,以更加豐富的數據種類和應用形式,為政府部門決策管理和社會公眾日常需求提供優質的測繪地理信息服務;進一步加強資源共享,按照“需求牽引、共建共享、邊普查邊應用”的原則,建立健全普查和監測成果管理辦法和共享機制,形成依托于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上海等應用平臺的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新格局。(上海市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上海市測繪管理辦公室主任 孫紅春)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