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測繪地理信息有啥大用場
甘肅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繆樹德是個有激情的人。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了這樣一番話:“我在省里參加培訓,授課者都是被隆重邀請的,只有我被要求上臺講一課,因為測繪地理信息的作用常常被忽視。可它真就關聯著政府工作、國家安全,還有民生、甚至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果然如此嗎?
用本土的東西造福一方
從提供紙制地圖,到在線提供中國自主品牌的地理信息服務,這個根本性的轉變起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主導建設、5年前試運行的“天地圖”服務網站。它集成了覆蓋全球、立足中國的海量數據,以矢量、影像、三維模式展現。普通用戶接入互聯網便可實現二維、三維瀏覽,而大部分影像數據都出自中國測繪衛星。
公眾版、政務版、涉密版是“天地圖”的三個版本。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數字中國,讓人既欣慰又疑惑:谷歌、百度、高德等外資注冊的網站在中國都有龐大的用戶群,似乎也足夠好用,有“中國制造”的必要嗎?地方上“搭車”好用嗎?
記者近日在甘肅省蘭州、張掖等地尋訪答案。無論“天地圖·蘭州”,還是“天地圖·張掖”,都不斷為記者一行帶來驚喜。
繆局長這樣概述他們的工作:“一方面,把地方測繪史上沉淀下來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料發掘、梳理、盤活,變成地方窗口上調出就能用的東西;另一方面,就是追尋城市發展的腳步,隨時發現、聚合當地各行業更新、更細、更鮮活有用的測繪地理信息,用本土的東西造福當地。”
這是一個有異于任何商業網站的公益定位。
蘭州:“民生地圖”虛擬不“虛”
蘭州市七里河區有個西湖街道,陳冬梅在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對這個社區的家家戶戶、一花一石爛熟于心。她有個有點朦朧的夢想,就是把手上的區域信息最大限度用起來,自制一個類似應用地圖的東西。
她的心思被測繪部門的專業人員一語點破:“你是想做三維空間定位,精確定位人口的、樓宇的、服務網點的社區信息,像是個‘三維數字服務系統’。”陳冬梅頓覺遇到了知音,此后便在只有“一臺電腦的西戶社區”,搞起了最初的合作研發。不久恰逢“天地圖”試運行,建設天地圖·蘭州的構想由此揚帆起航。
甘肅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有關單位聯合蘭州市政府,用三維仿真建模技術和實景視頻等技術,著手把蘭州各類服務熱線、數字城管、視頻監控、應急指揮、協同辦公系統等信息資源采集整合起來,一步步制成二維、2.5維、三維地圖和實景地圖,嵌進“天地圖”運行。
在這個縮小版的蘭州上,用戶可以360度瀏覽全市地理地貌和建筑物,甚至能找到在主流商業地圖中看不到的村子,還可點擊調出蘭州人、情、地、事、物、組織等各類基礎信息,隨時了解和申請辦事。
這就是說,無論服務還是被服務,都“上了臺階”。
以蘭州虛擬養老院為例,平時需要照顧的老人信息由采集組錄入三維系統,工作人員接到熱線電話,立刻通過三維地圖服務功能,確定老人的詳細住址、家庭和本人基本狀況等,向加盟企業發出服務指令,服務人員在30分鐘內即刻上門。從服務確認到服務跟蹤、質量回訪,再到統計、費用結算都在天地圖·蘭州網上搭建的調度指揮平臺完成。
這個聽上去不那么靠譜的虛擬養老院,卻在運行6年間,讓123.06萬人次的蘭州老人受了益。類似建成的還有61家虛擬養老餐廳、55家虛擬養老社區醫療站。從西湖街道起步的三維數字服務模式相繼擴大到蘭州55個街道,進而推廣至北京、山東、山西、寧夏、貴州、四川、青海等11個省市自治區。
和市民的便利感一樣,“天地圖·蘭州”也讓政府感到了轄區管理的細膩和便捷。比如一有突發事件,通過三維地圖的應急處置系統,第一時間便可監控事發現場、了解周圍的應急物資、最近的專家應急隊伍、重點防護目標、危險源、用測距功能測量出事件地點等。
張掖:經濟轉型有了動態軍師
陳克恭是今年11月才從甘肅省張掖市委書記的位置上調離的。他在擔此重任的近5年里做了一件事,就是推動張掖的經濟轉型。
這位高學歷的前市委書記曾在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搞研究,做博導。他在看到張掖這座綠洲城市多姿多彩一面的同時,也體察到其生態環境特殊和脆弱的一面。他希望按照張掖的資源稟賦的本質屬性去規劃發展,因勢利導,不想用發展工業的辦法治窮,將來再去還生態的欠賬。
然而難就難在建立新的發展理念并統一思想。為了這個大不易,陳克恭在轄地細細考察過。可人能走到的地方總是有限的,他渴望在更高遠的站位上思考和規劃,想知道祁連山冰川和雪線上升和下降的數據以及與濕地的關系;想知道發展旅游與黑河之間的關聯以及對下游省市的影響,等等。
為這些特殊需求,張掖市國土資源局聯系到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巧得很,這與測繪方面拓展服務的想法十分契合。2012年6月,張掖市政與測繪地理信息的國家局、甘肅局簽訂共建共享協議。經過繁復的合作開發,其政務版先后搭建起祁連山冰川融水分析系統、張掖市濕地保護與開發系統等應用系統。
調離張掖前,陳克恭告訴記者,“張掖在發展生態經濟這條路上走到今天,測繪地理信息幫了大忙”。今年1至10月,張掖旅游收入達到史無前例的56億元,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在GDP增量中突破了50%!
“不了解”會讓規劃屢屢出錯
在西部,讀懂測繪地理信息價值的不只有張掖前市委書記。武威市為了引進外資搞沙漠治理、隴南市為了像背后的九寨溝那樣開發旅游,都主動找上門,向省局申請繪制本地精細三維地理信息藍圖。
“一些官員可能沒意識到,做區域宏觀規劃的時候感到不得力、吃不準,有時其實就因為手里缺少測繪地理信息。缺了這條腿就站不高,看不遠,做規劃只盯著局部需要。基礎測繪信息的作用,就是通過‘濃縮’來擴大視野,讓決策者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上縱橫捭闔。”
繆樹德提起這些總是很著急:“沒有基礎地理信息做依據,規劃時常會出錯。比如,光知道需要安管道,但建哪兒?怎么建?心里沒數據,當然沒底。”
“據我們掌握的資料,確實有不少重復建設、重復投資等資源浪費現象與規劃層缺乏測繪意識有關。‘天地圖’多級開發的政務版,其實就是公共信息的交換平臺,讓水利的、林業的、道路的、土地的、人口的基礎民生設施信息和空間位置三維展現,實時更新,如此強大的優勢,哪個科學和富于遠見的規劃不需要?”繆樹德說。
用自己的東西才可靠、安全
測繪地理的使命與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此消彼長,是雙向拓展延伸的。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總工程師李志剛介紹說,作為我國的一項基礎性戰略資源,“天地圖”已為五十余個中央政務部門和地方政府提供在線服務,滿足其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天地圖”2013版本的正式上線,使其整體服務性能又提升了4至5倍。可以說在縱向上,測繪地理事業已實現了大踏步跨越發展。
但也必須看到,在橫向上,與那些著名的國外同類網站相比,我們還有不小的差距。“比如衛星數量不夠多,數據還不夠鮮活,提供數據的機制還不夠流暢等等。我們必須追上去,發展和使用自主知識產權的地圖網站。更關鍵的是,用自己的東西才可靠,更安全。”繆樹德說。
今年初,國家頒布了國測信發〔2014〕3號通知,要求加大政府部門專題信息的數據整合和服務聚合力度,并形成專題圖層。
對此,采訪到的許多測繪人都信心滿滿。(夏欣 袁于飛 宋喜群)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