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歷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紀實:一覽京城燦爛文明
隨著北京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這座文化古都再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自8月1日起,世人了解北京又多了一個窗口:登錄北京印跡——北京歷史文化地理信息網(http://www.inbeijing.cn/histrv/),您不僅能知道北京歷史上有多少個別稱,紫禁城究竟有多少個房間,前門樓子經過幾次重建,全城有多少條胡同、多少個王府……還能看到記錄歷史的老照片、珍貴的古地圖、優美的風景圖片。
展示歷史傳播文化
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到處潛藏著數不清的歷史文化故事。這一切都是歷史留給世人的寶貴財富,是必須加以保護的文化資源。
為了更好地展示北京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同時也為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供決策依據,2012年,通過長達3年多的籌劃,在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的大力推動下,北京歷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統立項。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通過招投標,承擔了該系統的應用系統開發工作。2015年7月29日,系統一期工程通過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組織的專家驗收,并于8月1日起上線試運行。
系統側重于近現代歷史文化信息的收集,一期建設內容可概括為一個數據庫、一個平臺和一個網站。通過將基礎地理底圖數據庫、歷史文化專題數據庫、人物信息數據庫、事件信息數據庫、多媒體數據庫等多個數據庫進行整合,建成了舊城范圍北京歷史文化地理信息數據庫,涵蓋大量北京文化遺址、城市古建、歷史景觀、名人名居、城市紀念物、重要歷史事件發生地、地下文物埋藏區、古河道等相關歷史文化地理信息資源,梳理了歷史文化資源點3007個、歷史文化建筑單體14059個、院落2127處、胡同街巷1560條、歷史文化街區33片、建設控制地帶648處、非物質文化遺產86處、地下文物埋藏區1個,還完成了共享服務平臺、科研服務平臺、互聯網平臺等應用系統的設計、開發以及二、三維數據制作工作。
系統不僅能夠通過共享服務平臺為各級政府部門科學管理、合理規劃提供輔助決策,滿足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需要,還能通過互聯網站,向社會公眾展示北京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滿足北京對外宣傳的需要。目前,該系統已在北京市規劃委和市文物局投入使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歷史文化系統在互聯網上的信息網站——北京印跡。該網站通過年表和地圖等各種形式,從時間、空間信息上,展示了從新石器時代的周口店、龍骨山,到元代的元大都,再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確立北京為首都各個時期北京的歷史事件、歷史風貌、人文活動等信息。網站包括《舊城整體保護》《舊城歷史遺跡》《地圖見證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文化導覽》5個欄目,很好地詮釋了北京歷史文化的傳承。
其中,《地圖見證歷史》欄目中的《京華輿圖鑒賞》,展示了從清代中后期到建國前數字化后的北京古地圖,從中可以看到古都明代到近現代的歷史變遷;《城區擴展》則用地圖記錄了1959至2009年的城區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欄目中的《傳統技藝》,介紹了花絲鑲嵌制作技藝、景泰藍制作技藝、一得閣墨汁制作技藝等老北京傳統手工技藝。《旅游文化導覽》欄目中的《胡同游》《皇城游》《歷史文化街區游》,向大眾介紹了多個暢游古都北京的旅游方式。
悠久綿長的歷史文化,豐富多彩的文化信息,賞心悅目的美工設計,讓北京印跡網站成為大眾了解北京歷史、北京文化、北京發展歷程的重要載體。
六分法則搭建系統
北京院在建設系統時,創新性地運用分區、分類、分層、分級、分段、分工的“六分法”原則,保證其具有權威性、安全性、綜合性、專業性的特點。
以北京市東、西城區為例。系統首先將東城區、西城區按照33個歷史文化街區、25個街道辦事處、295個社區進行細化分區。再按照歷史文化資源特征,將歷史文化要素分為風景園林、重要歷史事件發生地、考古遺址等18大類,舊城、四合院、宮苑、政治事件、居住遺址等73個小類。
然后根據不同政府部門的管理需求,分解為相應的服務圖層。如市規劃委負責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名城保護,它的服務層級為系統全部內容;對市文物局開放的服務圖層集中在文物保護范圍、掛牌四合院、歷史文化街區、優秀近現代建筑、工業遺產等范疇。
此外,依據歷史文化資源重要程度、資源保密級別、用戶權限等進行分級,如按重要程度分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市級、區級、普查登記文保單位;按資源保密級別分為高、一般、公開級別;按用戶權限分為高權限、一般權限、低權限。依據歷史文化資源建成年代,將資源劃分為遼金、元代、明代、清代、民國時期、建國后等不同時間段。在系統建設過程中,各部門都有詳細分工,如市規劃委負責項目申報,北京院負責項目實施等。
助力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北京市歷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統將地理信息與歷史文化有機整合,對于首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系統的歷史文化專題數據共享服務功能,為政府決策、規劃建設、城市管理和名城保護等提供了決策支持。通過建設北京歷史文化地理信息共享平臺和互聯網站,實現了歷史文化資源的精細化、信息化、空間化、可視化,向社會公眾展示了北京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樹立和宣傳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形象,提升國際影響力提供了平臺,同時能夠增強公眾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意識。
此外,系統在建設過程中不僅梳理了北京歷史文化資源,還制定了統一的數據、服務、安全、應用等標準規范,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