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地區重要地理國情監測成果發布
9月16日,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召開的地理國情監測研究成果發布會表示,通過對多期衛星遙感影像和歷史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分析表明,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實施,促使青海湖面積近10年持續增加,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草原生態系統逐漸恢復。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咸水湖,也是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重要水汽源,其面積演變反映著青藏高原整體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三江源區域作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生態功能顯著,其草地變化反映著區域整體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圍繞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草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等需求,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于2014年1月啟動了青海湖水面面積變化監測和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監測數據顯示:1974—2004年,青海湖水面面積從4478平方公里減少到4224平方公里,面積減少了254平方公里,減少5.67%,其中東部的沙嘴不斷相向延伸,連為一體,形成瀉湖。2004年以來,青海湖水面面積持續增加,2012年9月達到峰值4367平方公里,但與1974年相比,面積仍減少2.5%。2001-2004年青海湖水面面積緩慢縮減,2005-2009年緩慢增加,2009年以后水面面積增幅加快,尤其是2011年至2012年,面積增加65平方公里。
分析表明,青海湖是以降水補給為主的內流湖泊,近10年來青海湖面積持續增加,主要是因為入湖河流徑流量增加以及氣溫升高導致的青海湖流域積雪融水增加。青海湖面積增大還與政府在該流域實施的減少牲畜、退耕還草、植被恢復、人工增雨、河流治理等一系列生態環境治理措施密切相關。
三江源生態保護區草地監測結果顯示:2013年該區域有草地31.35萬平方公里,其中24.89萬平方公里草地呈不同程度的退化狀態,占草地面積的79%、整個區域面積的64%。其中該區域特有的黑土灘型退化草地面積為5.86萬平方公里,占全區面積的15%。2004—2013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區草原生態系統有所好轉,草地退化趨勢基本得到遏制,呈輕度恢復趨勢。退化草地總面積的54%狀況穩定,30%逐漸恢復,16%持續退化。三江源綜合試驗區內的1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約占整個區域面積39%)內的草地恢復略好于整個三江源綜合試驗區。通過實施生態保護工程,黑土灘型退化草地面積減少近30%。
該項監測任務主要利用多期中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和歷史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結合野外實地調繪資料、植被圖、土地利用數據及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等專題數據,開展了青海湖面積信息提取和變化分析,以及三江源區域草地退化遙感解譯和時空分析,形成了準確可靠的監測成果。(王瑜婷)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