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基于空間信息技術的扶貧開發信息服務系統建成并投入運行
2015年11月19日,由國務院扶貧辦組織實施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扶貧空間信息系統關鍵技術及其應用”項目下設的“貧困地區資源環境監測評估與生態價值評價技術”、“貧困地區災害風險評估與災害管理技術”、“基于空間信息技術的貧困精準識別”“扶貧開發信息服務系統構建”、“扶貧開發資源優化配置技術與示范應用”五個課題順利通過課題驗收。國家遙感中心、國務院扶貧辦有關同志、驗收專家組及課題骨干參加了課題驗收會。
為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解決新階段扶貧開發信息不暢、對象不準等問題,提升扶貧開發決策能力,項目團隊歷時三年技術攻關,突破了基于遙感和GIS技術的資源生態安全評估等關鍵技術,對2000年和2010年14個連片貧困區兩期生態安全進行了評價研究;開展了因災害導致貧困風險的科學評估;設計并實現了縣-村-農戶不同尺度層面、區域與人口結合、綜合考慮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條件的多尺度多維度貧困識別技術體系;項目首次制定了《扶貧開發信息分類與編碼規范》,提出并實現了基于空間信息技術的扶貧開發服務模式,突破了扶貧信息基于表格和表單的傳統業務模式,基于空間信息技術,創新性地將建檔立卡、貧困調查與監測、片區規劃實施監測等多項業務融為一體,構建了面向國家-片區-省-市-縣-村-戶國家扶貧開發信息服務系統,實現了全國貧困對象建檔立卡信息的在線填報管理,在線分析貧困對象貧困特征及其致貧原因,跟蹤幫扶進展,尋找幫扶空缺,為各級扶貧開發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學決策。
項目成果已在內蒙古自治區全區、秦巴山片區的部分等地區成功開展了應用示范,完成了示范區多維貧困識別、扶貧成效分析、生態環境狀況分析以及自然災害對貧困影響等工作,覆蓋113.84萬貧困戶、300多萬貧困人口。研發的內蒙古自治區扶貧開發信息服務系統,滿足了內蒙古扶貧開發管理的實際需要,實現了業務化運行。研究成果實現了遙感技術、GIS技術在我國扶貧開發領域的首次應用,為扶貧資源在宏觀層面的精準配置和在微觀層面到村到戶精準扶貧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