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創新之光——2015年度國家科技獎測繪地信獲獎項目掠影
新年伊始,測繪科技工作再傳喜訊。在1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的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有4個項目獲獎,其中國家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多系統多頻率衛星導航定位關鍵技術及SoC芯片產業化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道路路面動態檢測關鍵技術及裝備,偏振遙感物理機理、關鍵方法與技術應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為數字城市建設奠基
如果你是一位自駕車游客,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只需登錄城市網站,即可找到想去的景點,規劃出最短的行車路線。
如果你是一位領導,想了解城市概況,只需點擊鼠標登錄專題系統,城市面貌及未來發展藍圖就會形象立體地展現在眼前……這些都是數字城市建設的成果。
“十二五”期間,數字城市建設在我國所有333個地級市和476個縣級市全面展開,建成專業應用系統5600多個,建設成果在30多個領域、眾多部門以及大眾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有力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成為領導科學決策的重要工具、城市信息化管理的基礎平臺、提高生活質量的得力幫手、展示城市形象的靚麗名片。
而數字城市建設所依賴的,正是此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技術體系。
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技術體系的構建與應用項目歷時長達10年,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與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瞄準前沿、自主創新、協同攻關,突破了理論技術、平臺創建、標準研制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建立起一整套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與應用技術體系,實現了地理信息從數據型向服務型的歷史性跨越,以多項國際、國內“第一”,展示了我國測繪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于探索、開拓創新的科學品質——
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網絡時代地理空間框架公共服務理論;
自主研制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大型服務型地理信息軟件NewMap,在全國800余個數字城市建設中采用率達90%以上,徹底扭轉了該領域長期以來由國外產品主導的被動局面;
創建了世界上首個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將基礎地理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以在線服務的形式對外提供,專業部門亦可將專題信息在平臺上發布,促進了地理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及其與專題信息的交換共享;
建立了國家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標準規范體系,編制國家與行業標準規范19部,保障了框架的縱向貫通、橫向互聯,有效解決了信息“孤島”和空間基底不統一的難題。
“項目規模巨大,成果體系完整、技術復雜、創新性強、應用面廣,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推動了測繪地理信息從數據提供到在線服務的技術升級,為數字城市建設在全國推廣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顯著提升了城市信息化水平,加快了數字中國建設進程,在自主式擴展平臺架構、多維度可視化、多尺度自動融合等方面居于國際領先水平。”這是由多位院士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給出的結論,也是對項目組十年臥薪嘗膽、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褒獎。
結束我國衛星導航“無芯”時代
衛星導航系統及其芯片是一個國家國防和社會經濟運行的重要時空基礎設施。多系統多頻率衛星導航定位關鍵技術及SoC芯片產業化應用項目,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款支持全部現有衛星導航系統的GNSS芯片,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無芯”時代被徹底終結。
長期以來,在我國高精度測量、導航、授時等領域,國外產品占據統治地位,給國家戰略基礎設施和國防建設帶來安全隱患。地理信息企業和芯星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勇扛衛星導航技術和芯片國產化大旗,歷經5年刻苦攻關和市場耕耘,建立了基于北斗的多系統多頻率衛星導航芯片設計技術體系,推出的兩款核心芯片,廣泛用于車載導航、高精度測量、精密授時、精準農業、機械控制、形變檢測等領域,導航定位精度可滿足米級、亞米級、厘米級、毫米級等不同需求。目前,兩款芯片銷量超過220萬片,穩居國產北斗芯片總銷量第一、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
北斗導航系統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這樣評價:該項目有力推進了我國衛星導航產業化進程,促進了國產品牌的發展和普及,在世界上表現出了中國人北斗強國的夢想,為中國爭了一口氣。
該項目也是首個由企業研發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北斗芯片成果,彰顯了企業在測繪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此次獲獎,必將激勵更多企業融入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創造出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技術發明凝聚創新智慧
此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兩個項目堪稱重大原創成果,凝聚了測繪科技工作者的無窮智慧和無數心血。
地球表面和地物在反射、散射及發射電磁波過程中,會產生偏振現象,其偏振特性中蘊涵著地物的多種信息。通過對地物的偏振特性進行探測,即可獲得其三維空間信息。偏振遙感是近年來倍受國際關注的一種新興對地觀測方法,已成為各國競相研究的熱點。
在國內,北京大學是最早從事偏振遙感物理機理、關鍵方法與技術應用研究的單位之一。近30年來,科研團隊持之以恒堅持源頭創新,使我國偏振遙感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此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是團隊鍥而不舍、致力創新結出的碩果。該項目突破了偏振遙感地面觀測、大氣效應去除、偏振遙感器研制等關鍵技術,為偏振遙感在對地觀測領域的應用提供了系統化方法,促進了我國偏振遙感領域的飛躍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道路交通事業飛速發展,公路通車里程由不足100萬公里增長到446.39萬公里。但由于高端養護技術和裝備匱乏,道路養護水平不高,導致通行質量差、安全隱患大、使用壽命短。
武漢大學聯合深圳大學,向著道路路面動態檢測方法研究和系列裝備研制這一課題發起沖擊。項目組攻克了道路彎沉快速檢測、地理信息數據自動處理等技術難題,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道路綜合檢測裝備和激光動態彎沉檢測裝備,應用于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50余家道路養護管理單位,在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城市道路、機場跑道、沙漠區道路等復雜環境中大顯身手,累計檢測里程1000多萬公里,提高檢測效率數十倍,大幅降低了檢測費用和作業安全風險。
“十三五”的宏偉畫卷已經鋪展開來。我們期待,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在國家科技獎勵這面旗幟的激勵下,測繪科技工作碩果滿枝、人才輩出!(王瑜婷 白潔)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