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元器件國產化超90%,未來兩三年將密集發射18顆
2月1日15時29分,我國第5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第21顆北斗導航衛星)沖上云霄。從點火發射到火箭完全隱入云層,不過30余秒。
據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用于北斗系統全球組網的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實現了北斗系統建設的多個首次。此次發射的第5顆北斗導航衛星還具備重量小、精度高等特點。
起飛重量不足1000千克
該衛星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制,衛星起飛重量不足1000千克。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介紹,這顆衛星也采用了中科院導航衛星專用平臺,突破了輕量化框架面板式結構設計和高精度定姿技術。
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首發星于2015年3月30日成功發射,在軌運行10個月以來表現良好。“這充分驗證了框架面板式結構設計的先進性和可靠性。”林寶軍說,這種“將載荷裝在面板上”的做法,實踐證明抗沖擊、抗震動、導熱性能好,使載荷在舒服的溫度內工作。
芯片抗輻照能力增強
為了增強抗輻照能力,該星此次采用的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研制的“新微芯安全芯片”。在距離地球22000公里的高空存在著無數的高能粒子,單粒子就能打穿衛星,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新技術的抗高能粒子能力遠超鋁板,即便被高能粒子打入,累積電荷也很小。還可以實現集成電路中元器件的介質隔離,使各路信號不會相互干擾。
首次采用星載氫原子鐘
據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院長、衛星總指揮相里斌介紹,與以往配備銣原子鐘不同,這顆衛星以更精密、更穩定的氫原子鐘為“主鐘”,可為其他四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定準。
考慮到導航衛星的可靠性,這次還同時配備了兩臺銣鐘,而“時頻無縫切換技術”則確保一旦出現故障,可在氫鐘之間、或是氫鐘與銣鐘之間切換,切換速度將達到皮秒級,1皮秒等于一萬億分之一秒,地面用戶不會感覺到任何異常。
據了解,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的元器件國產化率均超過90%,這顆星上的核心芯片、星載原子鐘均為中國自主研發。
而為了達到“2018年將率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基本服務”的目標,至少要在未來兩三年內密集發射18顆左右的導航衛星。對此,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衛星研制、火箭研制、工藝檢測、發射場等各方面均已做好相應準備。
目前,在大眾消費領域,國產北斗芯片、模塊、天線等關鍵技術已取得全面突破。伴隨第五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飛向太空,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正式拉開序幕。(文|3sNews 葛宇)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