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地理國情監測 服務國家改革發展大局——庫熱西答學習時報記者問
記者:庫熱西部長,您好。地理國情監測對普通讀者而言,應該是個比較陌生的領域,能否首先請您介紹一下,地理國情監測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對國家決策有什么重要意義?
庫熱西·買合蘇提:地理國情監測的主要任務是,充分利用測繪地理信息資源和技術,摸清地理國情家底,準確把握國情國力,科學揭示資源、生態、環境、人口、經濟、社會等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地理空間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內在關系,準確掌握、科學分析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為國家重大戰略和規劃制定、宏觀政策研究、空間規劃管理、區域政策制定、加強災害預警、各行業開展調查統計等提供地理國情公共基底和服務保障。地理國情監測是了解國情、把握國勢、制定國策的基礎性工作。通俗地說,地理國情監測就是要做決策者的“眼睛”,把地理國情查實看清,讓決策者“心中有數”;更要做決策者的“智囊”,把情況分析透徹、提出科學建議,讓決策者“決策有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一些領域底數不清、數據不實情況仍然存在。李克強總理強調,地理國情是重要的基本國情,是搞好宏觀調控、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決策依據,也是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的重要支撐。為了更好地融入和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測繪地理信息部門緊緊圍繞國家發展大局,從供給端入手,提出了開展地理國情監測,將其納入“加強基礎測繪、監測地理國情、強化公共服務、壯大地信產業、維護國家安全、建設測繪強國”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戰略,作為服務國家改革發展大局的主攻方向和改革測繪地理信息服務模式、促進事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全力推進。
記者:地理國情監測工作如此重要,相關的技術保障就顯得尤為關鍵。請問,近年來,我國在開展地理國情監測工作技術能力方面,有哪些新的進展?
庫熱西·買合蘇提:今年是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成立60周年。經過60年的長期積累和創新發展,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在數據資源、技術能力、保障能力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優勢,已經具備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開展相關監測的能力。
數據資源方面。我們測制了覆蓋全國的1: 5萬、1:25萬、1:100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并實現年度更新,全國1:1萬基礎地理信息覆蓋達到560萬平方千米,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覆蓋了大部分城鎮地區;實施了海島(礁)測繪工程,全面摸清了我國海島的家底;擁有“資源三號”測繪衛星影像7112萬平方千米,各時期、各分辨率其他衛星影像 2810萬平方千米,國家、省級基礎航空攝影達到626萬平方千米;成功研制了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今年將啟動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項目,擬獲取“一帶一路”沿線及重點區域約4500萬平方千米的地理信息資源。
技術能力方面。我們建成了現代測繪基準體系,統籌建設了支持北斗系統的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和服務系統,已向社會提供厘米級實時導航定位服務;發射了“資源三號”測繪衛星,自主研發了航空數碼相機、傾斜攝影相機、無人機航攝系統、應急監測系統、移動測量系統等大批技術裝備,實現了天空地一體化、實時化獲取數據;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加快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融合,日益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領域;全行業院士數量達到21人,科研團隊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技術攻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保障能力方面。我們著眼國家信息化建設和促進大數據發展,打造了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整合了統計、旅游、氣象等近百層專題數據,為各類用戶提供權威、標準和持續更新的在線地理信息服務,應用服務,在國家電子政務、防災減災和水利、公安、安監、海關、氣象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全國333個地級市、470多個縣級市開展了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有力推進了城市信息化進程和網格化、科學化管理,并正在向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升級,積極服務綠色、智慧、創新、人文城市建設和市政管網、海綿城市、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棚戶區改造及城市科學治理。測繪地理信息是國家突發應急體系建設和綜合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保障力量,近年來,我們為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蘆山地震、天津濱海新區爆炸和深圳滑坡等重大突發事件提供了高效測繪應急保障,正在建設的國家應急測繪保障能力項目將實現4小時抵達80%陸地及沿海區域的現場影像獲取能力。
可以說,地理國情監測既是現階段技術發展條件下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必然方向,也是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民生的必然要求。2015年6月,國務院批復同意了《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對地理國情監測進行了部署和安排,標志著測繪地理信息從傳統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生產提供進入以綜合地理信息服務為主要目標、由“幕后”走到“臺前”的轉型發展階段。
首次全面真實地繪制我國“地情圖”
記者:國務院2013年部署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工作,三年過去了,目前這項工作的進展如何?
庫熱西·買合蘇提:為全面掌握我國地理國情現狀,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2013年2月,國務院決定用3年時間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全面查清我國陸地國土范圍內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現狀以及空間分布情況,建立地理國情監測及其統計分析、審核發布制度,形成反映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文要素空間分布及相互關系的地理國情普查系列成果,為常態化開展地理國情監測工作奠定基礎,進一步提高地理國情信息服務政府、企業、公眾的能力。
正如你所說,如今三年期限已到。在過去的三年里,我們在張高麗副總理為組長的普查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5萬余名普查人員的攻堅努力,完成了全國陸地范圍全覆蓋、無縫隙、高精度的地理國情普查任務,全面摸清了我國“山水林田湖”等地表自然資源要素現狀和空間分布,查清了我國人工設施空間分布情況,基本形成了地理國情普查數據庫、地理國情發布與服務系統、地理國情分析報告和圖件等成果,首次全面真實地繪制我國“地情圖”,正在進行普查成果審查、發布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地理國情監測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效應初顯
記者: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精確的地理國情信息,而且,地理國情信息不涉及各類要素的權屬關系和管理關系,因此,其監測成果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請您談談地理國情監測在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在其他服務保障方面,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庫熱西·買合蘇提:李克強總理視察中國測繪創新基地時明確要求:“要充分利用測繪的先進技術、數據資源和人才優勢,積極開展地理國情變化監測與統計分析,對重要地理要素進行動態監測,及時發布監測成果和分析報告,為科學發展提供依據。”近年來,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堅持“邊普查、邊監測、邊應用”,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重大部署,在國土空間開發、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城市空間發展變化、區域總體發展規劃和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方面開展了近 100個地理國情監測示范,取得了一批重要監測成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空間基礎、監督檢查等保障服務。
在國家層面,取得了京津冀地區7年重點大氣顆粒物污染源空間分布、首都經濟圈20年城市空間格局、三江源生態保護區管理、海南省“多規合一”信息化平臺建設、國家級新區建設變化、沿海灘涂變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環境動態監測、三峽地區地質環境變化、撫順礦山地面沉降等監測成果。成果發布后,引起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其中京津冀地區的污染源分布、植被覆蓋、城市擴展、地表沉降等監測成果引起了張高麗副總理關注;利用地理國情信息服務海南省“多規合一”試點,梳理發現各類規劃沖突矛盾,科學劃定基本生態保護紅線,統籌城鄉發展、優化產業、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實現“一張藍圖”,得到海南省政府的高度評價。在省級層面,浙江省利用地理國情監測在磐安和奉化開展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極大地提高了審計工作效率和精準程度。湖南省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甘肅省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安全屏障、河北省麥收秸稈焚燒等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得到各地政府充分肯定,浙江、山西、四川、黑龍江等省開展地理國情監測保障市縣“多規合一”試點,重慶依托地理國情信息構建了重慶市綜合市情系統,新疆、西藏、云南、內蒙古等省級政府利用地理國情成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管理、維穩、應急等工作。
與此同時,地理國情監測部門、政府間業務協作機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在地理國情監測服務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市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編制方面開展合作;聯合與浙江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政府分別簽署了三方合作協議,將共同建立省級空間性規劃“多規合一”試點合作機制,充分運用測繪地理信息有機整合各類空間規劃,編制形成融發展與布局、開發與保護為一體的“一本規劃、一張藍圖”,提升政府空間治理能力和效率。國土資源部明確了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在不動產統一登記、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等重大工作中的職責分工,住房城鄉建設部積極推進地理國情信息在重點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應用,農業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聯合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中央組織部、國家審計署、國家統計局明確將利用地理國情監測為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提供保障。
扎實開展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
記者: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保障能力,開展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推進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要求。接下來,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如何開展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
庫熱西·買合蘇提:新常態下,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將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地理國情監測決策部署,在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和地理國情監測示范的基礎上,以點帶線,以線促面,扎實開展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
堅持依法監測,明確地理國情監測法定地位。推進建立完善的地理國情監測法律規范體系,通過《測繪法》修訂,出臺《地理國情監測條例》、《地理國情監測管理辦法》等配套法規,確立地理國情監測工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法定地位。圍繞地理國情監測成果發布、信息共享與開發利用、信息安全等重點領域,適時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制度,保障地理國情監測持續健康安全發展。
堅持需求導向,擴大地理國情監測服務領域。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區域、重大項目開展專題性地理國情監測,輔助領導科學決策,為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提供保障,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的構建提供服務,為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提供支撐,為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提供平臺。同時,遵循“全域監測、突出重點”的原則開展全國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對地理國情普查成果進行增量更新和年度更新,建立適應動態監測需求的地理國情時空數據庫,按年度發布全國地理國情監測報告,為國家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各行業調查統計和業務管理等提供最新的地理國情公共數據。
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地理國情監測融合發展。加強溝通協調和需求對接,明確監測內容和成果要求,做好技術指標和標準銜接,促進共享交換和協同發展,逐步建立地理國情監測部門間業務協作機制、地方政府間分工協作機制、軍地間融合發展機制、系統內部統籌協作機制,形成溝通順暢、運轉協調、公正權威、公益服務的地理國情監測常態化工作格局,為領導科學決策、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真實客觀、形式多樣的地理國情信息產品和持續穩定的地理國情服務保障。
堅持創新驅動,增強地理國情監測供給能力。圍繞地理國情監測需要,探索跨區域、多省聯動的組織管理模式,提高地理國情監測靈活性、針對性和協調性;建立高效組織實施模式,提升地理國情監測數據生產效率;加大地理國情監測關鍵技術、裝備自主創新,加強統計分析創新,提高地理國情監測實時化、自動化、網絡化水平,不斷豐富地理國情產品;對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單位布局、結構、功能和規模進行優化調整,建設與地理國情監測相適應的專業隊伍;鼓勵引導地理信息企業參與地理國情監測,充分發揮企業創造力,深入挖掘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價值,促進監測成果的及時轉化和廣泛應用。
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地理國情監測績效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是推動地理國情監測常態化、系統化、科學化發展的重要手段。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將根據地理國情監測服務領域,分類制定績效考核評價的基本內容、評價方法、操作步驟和實施方案;注重地理國情監測績效雙向評價,既對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內部考核評估,更重視相關部門績效評估和社會信息反饋;建立績效評價結果運用機制,根據評價結果持續優化地理國情監測頂層設計,完善相關標準和工作內容,確保地理國情監測有序有力有效開展。(學習時報作者:閆書華 李紅)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