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獲大范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總面積近2萬平方千米、最深處超過3500米,鼠標輕點即可將幽深的海底和平坦的坡地一覽無余……14日,隨著科考船“海洋六號”完成深海地質、大洋礦產資源、南極科學考察并駛返廣州,我國首幅大面積南極海域海底近三維地形地貌高精度“地圖”正式亮相,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南極開展大范圍、立體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測。
在當天舉行的“海洋六號”科考船成果發布會上,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何高文說,在南極航程中,“海洋六號”掃描長度超過250公里、寬度超過80公里,獲得的數據量達80G左右,形成的無縫隙近三維立體海底地貌圖可為我國后續極地科學考察和船舶航行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水深及海底數據。
多波束探測是一項集合水聲技術、計算機技術、導航定位技術和數字化傳感器技術等為一體的海底地形測量技術。“海洋六號”多波束專業負責人、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高級工程師劉勝旋介紹說,和傳統的單波束只能獲得測量船垂直下方一個海底深度值相比,多波束探測可以向海底發射一個類似扇面的聲波“寬帶”,反射回的聲波信號不僅能以立體的方式描繪海底地貌,還能通過信號強弱判斷地質構成成分以及水體成分,對于我國科考人員增進對南極海底地質演變的認識具有重要作用。
“海洋六號”科考船從2016年12月底開始在南極海域執行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任務,航程近7萬公里、歷時共232天。這是一次從深海大洋向極地冰?缭降臍v史性航程。作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一艘高性能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海洋六號”同時還執行了2016年深海地質航次、中國大洋41航次科考任務。藍白相間、具備極地夏季輕度冰區航行能力的“海洋六號”在地球上劃出了一條橫穿赤道、最南抵達南緯63°09’海域的“科考弧線”。
這也是一條成果累累的“科考弧線”。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研在14日舉行的科考成果發布會上介紹說,“海洋六號”累計完成多道地震測量1420千米、多波束測量12326千米,淺層剖面測量7083千米,深海攝像138千米,以及重力柱狀取樣、箱式取樣、地熱測量以及溫鹽深探測共74個測站等,獲取了一批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取得了豐碩的科考成果。
這條“科考弧線”還刷出了多項我國極地和深?瓶夹录o錄。通報表示,在科考期間,“海洋六號”首次對南極海域進行了大面積、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調查,為研究南極地質演化與全球氣候變化關系奠定了基礎。
它首次開展了大范圍、立體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測,獲取了南極海底近2萬平方千米三維地形地貌高精度資料。
它首次應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地熱探針,采獲到南極海底地熱流實測數據,填補了我國在高緯度寒冷海域相關探測空白。
此外,它還首次在南太平洋開展地質調查,發現新的富集稀土的深海沉積物,開辟了深海地質調查新區域并拓展了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的資源戰略空間。
“這是‘海洋六號’船入列以來,調查時間最長,參航和輪換人員最多,作業區域跨度最廣,航行條件最復雜的一個航次,充分彰顯了我國深海進入和深海探測的能力。”王研說。
在“刷紀錄”的背后,也意味著我國極地科考“多船多站”“海陸聯合”新模式呈現了旺盛活力。第33次南極科考由“雪龍”號破冰船和“海洋六號”共同執行,這是時隔26年后,我國再次同時部署兩艘科考船在南極進行作業。作為中國極地科考的“主力軍”,“雪龍”船完成了羅斯海新建站選址工作并刷新了全球科考船在南極海域到達的最南端紀錄,考察隊還圓滿完成中國首個南極冰蓋機場選址、勘察工作,實現了“雪鷹601”固定翼飛機首次降落南極冰蓋最高點等新突破。
“‘海洋六號’與‘雪龍’船聯合極地科考的模式,是對我國在極地開展更大范圍、更多學科考察活動的有益探索。”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副主任夏立民說。
目前,我國在南北極已經分別設有長城、中山、昆侖、泰山、黃河等多個科考站點,而更多的、新的科考站點也在建設與籌劃之中。為滿足日益提升的極地海洋科考需求和極地運輸保障需求,去年底,我國新一代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已經開工建設,預計于2019年投入使用,再加上其他科考船的加入,“多船多站”將成為我國邁向極地科考強國的標志性特征。
此外,在南極科考期間,“海洋六號”科考船組織的登陸考察隊伍還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科考隊員聯合開展陸地科考,這一“海陸聯合”也是我國拓展極地考察學科領域的有益嘗試。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