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出地圖文化新天地
“圖語解”系列衍生品——手賬本。
從絲藝地圖、布藝地圖到唐卡地圖、青花瓷地圖、剪紙地圖……地圖與中國傳統藝術的完美結合令人驚嘆;從地圖書簽到地圖鞋帽、地圖圍巾、地圖背包……地圖與日用品的巧妙融合讓人耳目一新。地圖是一種文化,更是一門藝術。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致力于地圖文化產品研發十余載,以地圖文化為設計元素,生產的地圖文化產品突破了傳統地圖的概念,將各類有益的文化形態與地理信息技術相結合,開創了地圖文化產業的先河,為中國傳統地圖的轉型發展開拓了新思路。
挖掘地圖文化內涵 開拓轉型新天地
正當地圖文化在全國形成風起云涌之勢,大家把關注點放在地圖文化產品的創新研制上,青島院的地圖工作者則開始著手地圖文化更深層次的研究與挖掘。通過對地圖元素、古今地圖、城市肌理的研究,以及AR技術的融合,進一步提升地圖文化及其衍生品的內涵與外延。于是,等高線、圖例、注記等系列地圖產品相繼問世,更有圖語解、山水遇、城格、紙智圖系列不斷推出。
研究地圖文化,首先要對地圖的符號進行剖析,承載和傳達地圖信息的地圖符號是地圖專用語言,謂之圖語。圖語也是國際通用的語言。跟漢語、英語等任何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語言一樣,圖語對于各種文化語境都具有無障礙的接納力和沁浸式的融合力。
另外,地圖符號又多以象形方式創建,跟象形字造字法如出一轍。因此,地圖符號中不乏跟中國甲骨文、金文、篆體等文字完全形同或形似者。據考據,它們有的與文字同義,有的則差異很大。
所謂的圖語解是以說文解字的形式,把同形的地圖符號和文字加以并置分析,呈現地圖符號與文字的關系。同時,將地圖符號視為漢字,用中國傳統的書法、篆刻、活字印刷形式和當代字體及網絡表情漫畫等各類適用于漢字的藝術手段,對地圖符號進行藝術化處理,形成數套具有藝術美感同時風格迥異,既涵蓋雅文化又輻射通俗文化的圖語庫。并以此為基礎創作出一系列美妙絕倫的衍生品——《圖語解》手賬本、卷軸、鎮尺、條幅、折扇、書簽、文化衫、膠帶……
地圖符號可以跟當代流行網絡語無障礙地相結合,根據地圖符號的形象和含義,為其定制專屬的網絡語,在此基礎上,把地圖符號擬人化,繪制成網絡表情漫畫。為地圖符號賦予了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內涵,使神秘而專業的地圖符號走下神壇,步入百姓生活。用地圖符號組詞造句,形成具有吉祥、祝福、勵志、警醒、惡搞、賣萌等各類形式的話語,并以相對應的藝術形式加以表達。
“圖語解”系列衍生品——“一杯父愛如山”杯底印章。
“圖語解”系列衍生品——“一杯卓然正氣”杯底印章。
還可以把地圖符號賦予新的含義,比如分別以礦井符號、地熱井符號、水井符號和糧倉符號為原型,研創“一杯父愛如山”“一杯卓然正氣”“一杯明月廉照”“一杯造福蒼生”4款印章杯。
圖語文化可謂之豐富而深厚,圖語解項目搭建起了圖語綜合研究的基本框架,但其展開的只是圖語文化現象的冰山一角。
“山水遇”系列衍生品——地圖書插圖。
“山水遇”——一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浪漫故事,山和水因天地而遇,地圖和繪畫因山水而遇。在中國,山和水成就了傳統輿圖和山水畫的不解之緣。
“山水遇”,說的便是這一對圖和畫的緣。
中國古代將地圖稱作輿圖,地貌、水系等地表要素是輿圖的重要表現內容,同時也是山水畫的表現主體。圖畫同源,輿圖常常由畫家繪制,以寫實式的形象繪法表示地貌水系,在繪制上參照山水畫技巧。而山水畫運用全景式構圖和散點透視法,刨除光影和立體感的追求,跟西方繪畫相比,在視角上更接近輿圖。很多藝術性高的輿圖,被作為繪畫作品來欣賞品讀與收藏。而現實主義題材的山水畫長卷,又具備地圖的某些基本功能。
鑒于以上“圖畫”之緣,地圖文化研究人員作了中國輿圖和傳統山水畫的比較分析研究,同時收羅了山水名畫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圖》、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宋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宋馬遠《水圖》、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元王蒙《太白山圖》、明仇英《歸汾圖》和經典輿圖明代《蒙古山水地圖》《九邊圖》《甘肅鎮戰守圖略》冊頁之《西域土地人物圖》《南京至甘肅驛鋪圖》和清代《京杭運河圖》《黃河圖》《江西省輿圖》《直隸長城分防險要關峪各口山水形勢地輿城圖》《大清臺灣府地輿全圖》等諸多圖畫的代表性作品進行實例分析,生動闡述了輿圖和山水畫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分離疏遠與再次融合的全過程,并且對地圖中的虛擬與現實,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哲學問題進行了思考與討論。
以理論研究為基礎,創作出一系列“山水遇”的衍生品,其中代表性的有地圖書籍和羊絨圍巾。
地圖書籍是以通俗文字配合卡通漫畫的形式呈現予大眾。整體框架分為兩部分:針對唐宋元明清部分的《因山水而遇:輿圖與山水畫的交響》(上部)和針對2010年至今的《虛擬世界再重逢:高逼格的網游輿圖山水夢》(下部)。
古地圖山水羊絨圍巾,從中國古代輿圖中提取山體和水系的符號,用當代設計理念重組形成羊絨圍巾,表達地圖人純摯的暖意問候。
所謂城格,即城之格局、城之風格、城之性格是也。城格者,跟人一樣,有“之所以為自己”的特質。“城格”項目致力于通過對地圖的科學性歸納和藝術性發展,準確而生動地表達不同地貌特征、不同地域文化共同作用形成的城市特質之美。
縱橫的街巷、錯落的里弄、齊整的街坊……這些城市肌理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不同生活模式的引導下,依托不同的主線而進行著有趣的排列組合,構建出了一系列嚴整又不失美觀的結構體系和空間體系,幻化為城市圖景上的筆筆墨跡,成為地圖文化創意工作者的靈感源泉,循著這些肌理,用流暢的線條昭示城市品格的色彩,向觀者展示著仿佛依稀閃現的人與事,一種沉淀的美感即從這些縱橫交錯的空間一步步走來,這便是青島的“城格”作品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
北京城格地圖
南昌城格地圖
以北京和南昌為例:北京城格地圖,采用的是琺瑯、琉璃風格作為繪圖手法,充分表現京城的帝都之氣,環狀特點一目了然。而南昌則采用版畫的形式對這座紅色之城進行詮釋,無意中形成的火炬格局呼之欲出,恐怕連城市規劃者都沒發現這個“秘密”吧。
城格衍生品之CITYDNA旅行?家系列涵蓋裝飾畫、旅行箱、手提布袋、手機殼、便攜水杯、馬克杯、拖鞋、暖寶寶、抱枕等產品,城格系列產品在第三屆中國地圖文化大會中展出,引起參觀者極大的興趣。
紙智圖是AR技術與地圖制圖巧妙融合的產品。加大了地圖信息的承載量,賦予了地圖文化產品新的活力。
紙智圖之漫游嶗山,是一款針對嶗山旅游市場研創開發的AR地圖。它以當代流行的通俗文化為內涵向導,在信息表達上,以新中式網游風格和虛擬現實AR聯袂演繹,實現了藝術和科技的結合。
紙智圖系列——漫游嶗山。
通過創意、趣味、輕松、調侃的方式,把那些隱藏在地圖之下,又為旅行者十分關心的嶗山攻略信息和風俗文化準確而生動地展現出來,例如為人們所熟知的嶗山道士,在這張圖里,活靈活現地再現了王七是如何穿墻的。這里還有正宗嶗山腔速成訓練營,有了它,跟黃渤、沙洲拉呱兒不再難。
同時,編者還為喜歡嶗山雅文化的讀者準備了李白、李商隱、蒲松齡、葉圣陶、柳亞子等古今詩人的詠嶗山詩詞,更有震撼人心的嶗山道樂,形成了獨有的試聽享受和心靈觸動。
好用,好看,好玩兒的《漫游嶗山》,在2017北京春季圖書訂貨會上受到普遍的關注與好評。
注重科普教育 彰顯社會責任
追根溯源,地圖文化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科,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地圖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功能不斷拓展,作用不斷延伸,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地圖工作基礎性、先行性的特點,決定了它往往容易被忽視。長期以來,社會大眾對地圖工作的了解還十分有限。因此,新時期地圖文化科普工作責任艱巨、意義重大。
青島院對此高度重視,在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著力推進地圖文化產業建設的同時,時刻不忘彰顯社會責任,積極推動地圖文化科普教育工作,設立科普教育專區,通俗易懂、直觀生動地向公眾普及地圖知識,弘揚傳播地圖文化,宣傳版圖意識,展示地圖成就,彰顯測繪精神。
科普專區自建成以來,已累計接待包括部、省級領導在內的各級領導、ArcGIS總部專家在內的國內外專家、同行以及中小學師生等在內的各界人士參觀2萬余人次。中國科學院院士高俊高度評價這種創新:“這是地圖行業的一場革命。”ArcGIS總部專家參觀時,面對琳瑯滿目的地圖文化產品驚嘆道:“這是我見過最多種類的地圖”。
2012年,青島院對科普專區進行了升級改造,從專區的規模、科普內容、展示手段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提升,并分別于2012年12月和2013年1月成功獲批成為青島市中小學生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島市中小學海洋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切實承擔起向全市中小學生宣傳普及地圖與測繪地理信息相關知識的使命。
2015年11月,以國際地圖年為契機,青島院聯合青島市國土局、教育局成功舉辦“愛我中華”國家版圖知識宣傳展,倡議廣大市民做愛圖人,積極學習地圖知識,了解地圖語言,發現地圖所承載的歷史、地理、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等知識,在地圖文化傳承中獲得教益,在與傳統文化的對話與共鳴中,加深對地圖文化的理解,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升華熱愛祖國的情懷。“愛我中華”國家版圖知識宣傳展因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2017年,青島院成為首批全國測繪地理信息科普教育基地單位之一,承擔起向全國民眾宣傳普及測繪地理信息科學知識和先進科技、傳播測繪精神和地圖文化、提升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社會影響力、提高全社會的國家版圖意識的重要使命。
此外,青島院非常注重并積極參與地圖文化產品版權保護工作。2014年首屆地圖文化節暨地圖文化論壇開幕式上,青島院與青島市版權保護協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15年,成為青島市版權保護協會副會長單位。2013-2016年期間,先后有43件地圖文化作品完成版權登記。以上舉措為地圖文化產品版權保護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為維護自身權益、保護原創產品提供了保障和有力證據。
2015年11月,青島院被評為2015年青島市版權最具影響力企業。 2016年在第六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上青島院榮獲了金慧獎——最佳優秀企業獎。
現在青島院的地圖文化創意工作已逐漸成為青島市對外宣傳推廣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一張名片,成為科學普及與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的典范。
推動地圖文化走出去 提升行業社會影響力
高度重視地圖文化創意產品創新研發及科普教育工作的同時,青島院積極組織地圖文化工作的對外宣傳推廣工作,籌辦各類大型活動、參與全國各類相關學術會議及文化展會,努力推進地圖文化走出去,提升社會影響力。
2013年7月以青島院為主要依托單位之一的地圖文化與創意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經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批準成立。工程中心是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下屬的我國唯一的地圖文化與創意專業技術研究基地,是目前國內最大、實力最強的地圖文化與創意研究中心。截止到現在已經成功組織召開了三屆技術委員會會議。并已與全國幾十余家單位達成合作意向,為各級政府部門,城市勘測院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研制了各類地圖文化創意產品,得到各級政府部門、行業內專家高度認可,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工程中心成立后,青島院的地圖文化產業呈現出蒸蒸日上的良好發展勢頭,融入中國傳統元素、富有中國地方特色的地圖文化產品先后在國際舞臺上綻放異彩。
第26屆國際地圖制圖大會獲獎作品——四方區剪紙地圖。
2013年8月26日至30日在德國德累斯頓市舉行的第26屆國際地圖制圖大會上,由青島院制作代表我國參賽的《四方區剪紙地圖》從來自35個國家的529件優秀地圖作品中脫穎而出,一舉摘得專家評審委員會其他地圖產品類一等獎桂冠。該圖選取青島市老四方區為制圖區域,采用現代制圖手段表現傳統剪紙工藝,將中國傳統藝術與地圖完美融合,既保留了地圖的基本要素,又彰顯了中國特色文化,堪稱地圖制圖的經典之作,組委會給予的評語是:“關于傳統中國民間藝術的制圖應用,非常驚奇和精致。”
2015年8月24日至28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第27屆國際地圖制圖大會上,青島院的地圖文化再譜新篇章。在大會的地圖展示區域專門設立地圖文化展區,展區利用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元素裝點,與展出的地圖文化創意產品相得益彰,向世界各國全方位地展示了青島地圖文化近年來的新成就,具有中國特色和民族特征的各類地圖文化創意產品,得到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的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參觀者趨之若鶩。
2014年10月22日,在北京舉辦的聯合國第三次全球地理信息管理高層論壇上,青島院應邀組織承辦的中國地圖文化創意產品展示秀,向在場的國內外來賓展示了獨具特色的地圖文化創意產品,現場高潮迭起,反響熱烈。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曾多次蒞臨青島院,對青島院在地圖文化創新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在2012年遠見卓識地提出舉辦中國地圖文化節的想法。
為了實現老一代地圖工作者的愿望,為促進地圖文化產業發展,加強同行間的合作和交流,為地圖人創造一個夢想的平臺,青島院作為主辦方之一先后組織承辦了三屆中國地圖文化節暨地圖文化論壇,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首屆中國地圖文化節暨地圖文化論壇于2014年10月9日至10日在青島市舉辦,來自國內的知名專家學者、全國26個省市的100余家測繪地理信息單位技術人員、高等院校師生等近400多人參加了活動。活動通過主題報告、專題報告、技術交流、高峰論壇、展覽展示等形式,邀請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作報告。同時,在行業內廣泛征集地圖創意方案和兒童繪畫作品,第一次系統交流近年來我國各地在地圖文化領域的先進經驗,探討地圖文化與創意在歷史、軍事、科學、新媒體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集中展示了我國地圖文化的最新成就,具有學術性強、信息量大、參與度高的特點,是我國地圖文化領域學術交流最新成果的極好平臺,對推動地圖文化產業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青島院在自身積極發展地圖文化產業的同時,不忘帶動整個行業的地圖文化發展。在首屆中國地圖文化節期間,由青島院發起的中國地圖文化產業聯盟宣告成立,共有聯盟成員33家,為做大做強我國的地圖文化產業奠定了基礎。
2015年,第二屆中國地圖文化節。
2015年10月22至23日,受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委托,青島院承辦了第二屆中國地圖文化節暨地圖文化高峰論壇(南昌),本屆活動較首屆規模更大、參加人數更多,逾1000人,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庫熱西、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李貽煌、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維森、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等領導和專家參加了開幕式,并共同登臺啟動了第二屆地圖文化節。此次文化節,自接受委托到活動開幕僅不足20天,時間緊、任務重,出現了諸多的不可預見情況。但是作為主要承辦單位,青島院始終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強烈的使命感,勇于擔當、高度重視、積極籌備,最終不負眾望,向社會大眾提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為此,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特地向青島院發來感謝信:“向青島院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謝……”
2016年12月9日至10日,青島院參與承辦2016年第三屆中國地圖文化大會暨地圖文化高峰論壇(南京),并共同組織召開了中國地圖文化產業聯盟第一屆二次理事會會議。在會議同期舉辦的地圖文化展中,青島院的展品不再局限于地圖文化創意產品,而是涵蓋了地圖文化、專題圖和多媒介智能交互地圖(紙智圖)3個部分,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引人關注,成為全場關注度最高、點贊度最好、人流量最大的展區。前來參觀詢問的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絡繹不絕,庫熱西、王家耀、國際地圖制圖協會副主席劉耀林、山東省測繪地信局局長趙培金等先后到青島院展區考察參觀,細細品味欣賞,詢問研發應用等相關問題,起到了引導地圖文化產業逐步走向世界的示范作用。
地圖與文化的完美結合,開拓出無限創意空間,為傳統地圖帶來新的應用市場,前景廣闊。不可否認,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發展,電子地圖成為手機標配,市場競爭激烈。就在國內外制圖工作者將關注點都放在電子地圖領域時,青島院另辟蹊徑,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和先進生產工藝將中國特色文化融入傳統地圖,豐富了地圖應用,開創了地圖文化創意產業的先河。相信立足于國家地理信息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青島院的地圖文化產業將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