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工作二三事——新疆測繪人
幾乎所有新疆的測繪人都曾在條件十分艱苦的環境下忘我地工作過。測繪人猶如戈壁紅柳、沙漠胡楊一般植根于這片熱土,開拓創新,創造出無愧于黨、無愧于祖國、無愧于人民的測繪業績。參加工作幾十年,經歷了很多,感慨也很多,F在記下幾個難忘的片段,和大家分享。
初生牛犢不怕虎
21世紀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測繪院的內業分院只有十四五人,大部分是外業職工家屬,年齡偏大,知識結構單一,計算機操作水平層次低,測繪專業人員少,院里幾乎沒有合適的項目給我們干。面對這種現狀,我當時作為分院副院長,比普通職工更多了一份焦慮,我有責任帶領分院職工改變現狀,走出困境。我積極地想辦法,出點子。經多方了解后,向院領導提出購買航測內業設備的申請,主動要求學習航測內業技術,籌劃內業分院的發展。時任院黨委書記鄧新安曾專門找來我問:“李芹,院里目前經費很緊張,如果花大筆資金購買來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你能全流程撐握制作出3D產品,并把內業分院帶好嗎?”或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也或許是責任心生出的勇氣,沒有一點航測經驗的我充滿信心地回答:“能!不就是軟件么,沒有學不會的!我一定能把分院帶好!為院里生產出第一批3D成果!”分院從2003年底開始轉產,我與同志們一起犧牲無數個節假日,全身心地投入到改變內業現狀中。蒼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的努力與辛勤付出,內業分院從無到有,從十三四個人到組建50多個人的團隊,從一個分院、兩個分院到3個分院,不斷地發展壯大。內業技術從手工作業到生產程序化,從測繪成果單一到測繪成果多樣化,從知識結構簡單到人才結構集成化,內業分院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成果密集型、敢與國內一流單位一較高下的基層測繪單位。
點滴付出有回報
2013年,在沒有正式實施地理國情普查項目之前,我便利用業余時間讀標準,學方案,記代碼,背指標,只為了能帶領職工更好地開展工作。在鄯善作業時,接到研究院一位職工請教技術問題的電話,身旁職工露出敬佩的眼神說:“李院,好佩服你啊,研究院的技術負責人都要向你咨詢。”
2014年7月,地理國情普查標準時點核準,時值全年最熱季,工作區域又位于火州吐魯番。每一次清晨的出測都是考驗,每一次下車核查圖斑都是對勇氣的挑戰。茫茫戈壁在太陽的照射下泛著白光,無處可躲亦不能躲藏。因為光線太強,只能用身體擋住陽光,在平板電腦上標識圖斑。頭上炎炎烈日,似乎要將頭發點著,身體被50度的熾熱空氣包裹著。唯一感覺些許涼意的濕毛巾,捂在了平板電腦上,有過類似經歷的同事都懂得,溫度太高,平板會蕩機。這是我們的職工想出的降溫良方。
在外業作業的日子里,我領著一群娘子軍以不輸于男職工的氣概,跨渠趟河鉆黑礦,行走在天山南北的田間地頭。曾陷過車,跌過跤,踩到過蛇,看見過狼,腳上有血泡和老繭,身上有牛虻“親吻”隆起的山丘,經歷過被狗追咬、被警衛扣留的狼狽。白天里頂烈日迎風沙、時不時被雨淋挨冰雹砸;夜晚歸來加班加點在電腦前處理當天核查數據,熒屏閃爍,鼠標飛舞,只為趕時間拼效率,竭盡全力完成測繪任務。分院的每一位職工都知道身上肩負的重任,唯有用辛勤的汗水才能得以實現。
轉換角色迎挑戰
2015年,分院牽頭開始承擔市場任務,這對不善言辭、拙于與人交流的我是一個不小的壓力與挑戰。如果說之前項目只要自己不畏艱難險阻多學習多付出就可以完成的話,此次項目對自己本性則是根本性轉變,心中不無擔心和抵觸。然而責任在身,只有硬著頭皮上,逼迫自己去改變,去適應。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不斷地觀察身邊的同事怎么與陌生人交流,怎樣讓別人了解并接受測繪技術的重要性,更如何讓甲方更好的配合開展實施項目。
這些年一路走來,對職工嚴厲過,對職工溫情過。能力欠佳的我唯有更多的付出:摔傷了、腳崴了、感冒了都堅持上班;臨產前一天仍堅守在崗位上;孩子生病住院,自己狠心揮手告別,奔赴在測區的路上。這一切只是為了讓分院職工對自己多一分信任,多一分支持。
我常開玩笑的說自己有兩個家,一個是生活的家,一個是工作的家。多年來我一直把集體當成家一樣來熱愛、來關心、來經營、來建設,常常忽略了生活的家。兒子兩三歲時最大的愿望是:媽媽快下辦公樓吧,F在在測區往家打電話,當聽到孩子說不想媽媽時,眼眶濕潤了。我知道這些年虧欠家人太多太多。但我從不后悔,自己是一名有責任心的測繪人!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