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28歲測繪人李鵬榮譽獲“五一獎章”
Cehui8訊
工匠名片
李鵬,男,28歲,重慶市勘測院測繪外業小組長。
推薦理由
28歲的小伙子,已經是全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能手,全國測繪地理信息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一名。憑借堅強的毅力,勤奮好學的勁頭,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年多來,他未出現一起質量事故,工程質量合格率高達100%。
曾獲榮譽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兩獲“重慶五一勞動獎章”。
大橋飛架南北,道路延伸東西,高樓拔地而起,軌道上天入地——當我們感嘆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享受著出行便利的時候,你可曾知道,在這些成就的背后,有一群默默付出的測繪人,是他們用汗水描繪出這幅美麗的城市藍圖。
李鵬,就是其中之一。
不懼嚴寒酷暑
每個月至少有25天從事外業測繪
2011年,李鵬畢業于重慶大學測繪工程專業,同年進入重慶市勘測院工作。當時,兩江新區掛牌成立剛好一年,百業待興,大量的前期勘測尚未完成。
“正值七八月酷暑季節,40度的高溫,我們天天頂著烈日在野外作業。”李鵬回憶,那時候的兩江新區全是崇山峻嶺,“草比人還高,勘測起來十分困難”。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兩個人一組,頭頂草帽,身背軍用水壺,一臺全站儀,一個三角架,兩個對講機,一根對準桿,每天工作10個小時,一干就是兩個多月。夏季是毒蛇蟲蟻出沒的季節,李鵬和他的隊友只能穿長衣長褲,把褲腳扎進襪子里面。一天下來,衣服都能擰出水來。
“要問誰能喝水多,測量隊里一大窩。”李鵬打趣地說,在測量隊,人人都有一天喝五、六瓶礦泉水還不用上廁所的能耐。因為頂著火辣的太陽,喝下的水全變成了汗。
除了酷暑,還有嚴寒。重慶是世界著名的橋都,為了確保大橋的安全,李鵬和隊友們要負責對大橋進行安全監測。為了不影響交通,監測都是在晚上進行。橋上風大,到了冬季,刺骨的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
“不同的溫度、氣壓,都會影響到數據的準確性。”李鵬總是反復地采集一個又一個的角度、距離,為重慶市民的安全出行提供最準確的數據保障。
正是在如此高強度的訓練下,李鵬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測繪人,每個月至少有25天從事外業測繪。
刻苦鉆研
啃下一個又一個“硬骨頭”
測繪是個技術活兒,想要成為技術能手,就得刻苦鉆研。
2013年至2015年,李鵬相繼完成3個世界級工程——重慶園博園、重慶國際博覽中心、重慶中央公園的前期勘察和后期竣工驗收測量。
面對如此高要求、高質量的工程,李鵬一有時間就上網查閱資料,或主動向行業資深人士請教,然后再將新的技術運用到工作中去。
那時候,他白天負責外業數據的采集,夜晚則面對電腦,一點一點的連線、繪圖。就這樣,那些測量中遇到的難題、看似不能解決的困難,都被他一一化解。
2015年6月,李鵬所在的測量組面臨嚴峻的考驗——因改革升級的需要,我市重大軌道控制項目需全部進行規劃核實竣工測量,這其中時間最緊迫,任務最重的就是建筑放線測量。
由于之前未曾接觸過,李鵬在接到任務后,第一時間收集資料,然后馬不停蹄地找專業人士請教、學習。期間,李鵬每天抱著電腦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的檢查,每一棟樓、每一個房角,甚至細到每一個裝飾柱、每一個臺階,都要和設計總圖詳細比對,不允許出現絲毫的偏差。在他的帶領下,測量組終于在規定時間內圓滿完成任務。
精益求精
自己和自己較勁
快速發展的重慶軌道交通,需要精密控制測量,這也是李鵬的一項重要工作。
為了提高測量數據的精度,讓列車運行更加安全平穩,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適性,李鵬總是自己和自己較勁,經常一大早就背著幾十公斤重的陀螺全站儀,行走幾公里進入地鐵隧道,餓著肚子直到下午三四點才出來。匆匆扒上幾口飯后,又回到辦公室反復驗算,經常一算就是一整夜。
在一次軌道的前期勘測中,李鵬需要落實一條排水箱涵的走向、深度以及內部尺寸。當一行人來到排水箱涵的入口,一股惡臭迎面而來,李鵬二話不說,換上水褲提著儀器帶頭就往箱涵里面鉆。那是一條老舊污水箱涵,里面滿是淤泥,黑色的污水上還飄著人和動物的排泄物。更要命的是,箱涵里面不足一米高,身高1.7米的李鵬只得蹲著緩慢行進,五六十厘米高的污水淹到了腰間,令人作嘔。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李鵬工作了3個多小時,出來時已是滿頭蜘蛛網,渾身散發著惡臭。
“選擇了就不會后悔。”李鵬笑著告訴記者,讓我們的城市越來越美,讓重慶測繪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他的夢想。(測繪網 山澗)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