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春演講:地產智慧革命
Cehui8訊 演講嘉賓:徐建春 浙江工商大學中國土地與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
尊敬的葛總、蔡處,我到了這里以后感覺是跨界了,一般來講政府是做地,企業是做房,高校是什么呢?我的感覺是相對獨立的第三方的觀察者,按照魯迅的講法是看客,看東西會有自己的視角。
今天我跟大家匯報的題目叫“智慧城市進化論——城市治理與規劃中的變與不變”。我這里講的規劃實際上是空間規劃,不僅僅是城市規劃。對于智慧城市,我沒有很多的研究,但是我早幾年已經在關注這個問題。前兩天接到蔡處的電話,我也思考了一下,研究生做的東西可能會把全國各個領域做得很好,但是我覺得講這個不太有意思,還是講一點自己的想法吧。
今天這個會議放在杭州開,我覺得有獨特的優勢。首先,杭州有很多有名的高校,還有像杭州城市研究中心這樣的智庫。還有我們浙江工商大學這樣的學校在智慧城市方面也有一些技術的支撐,比如說我們有城市管理專業,也有土地管理專業,而且有數字國土實驗室等技術支撐。第二,我們有一批好的企業,包括像騰訊、阿里巴巴。第三,我們的政府,杭州市政府特別關注智慧城市建設。剛剛我們完成了杭州市委市政府委托我們做的新型城鎮化路徑選擇研究,實際上很多東西都是涉及到了這些問題。這是我想講的感想的第一點。
城市治理與規劃的變與不變,變應當是有三個方面:
第一,三生空間的變化。我們感受很多,作為我,比如說網約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再比如說網上銀行、網上支付也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房地產是不是也有變化呢?再比如說我們這幾年提得很多的電商換市、機器換人,這個對我們的房地產是不是也有很大的變化呢?商鋪就會少一些,倉儲用地就會多一些。昨天我剛剛去了浙江一家很有名的市場,在青田,四個市場。智慧城市對于我們的房地產會有很大的影響,而對我們三生空間的變化直接會影響著城市的空間結構。以前我們是強調城市功能,這塊是居住的,這塊是工作的,但是隨著智慧城市的到來,這個會面臨很大的沖擊,原來一個功能區里面既有居住的,也有工作的,所以這種趨勢相對很明顯的。
第二,城市治理方式的轉變。城市治理方式有很多很多,但是隨著智慧城市的到來,它的治理方式必定會起很大的變化。比如說我們現在講的“最多跑一次”,市民也好,企業也好,到行政中心、市民中心辦各種各樣的證,以前要跑好多次,也沒有辦法,但是隨著智慧城市的到來,隨著數據的共享,我們將來最多跑一次,這個可能性越來越大。今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我們會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去考評浙江的“最多跑一次”,6月份、8月份、12月份各考評一次,在座的企業家也可以給我們提供意見和建議,我們的意見會直接反饋給省委省政府,我們是受委托作為第三方獨立觀察組來做這個事情的。
第三,城市空間規劃的變革。這里的規劃不僅是城市的規劃,影響這個城市的空間規劃主要有三個,一是通常所講的城市規劃或者現在所講的城鄉規劃,二是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三是生態環境的規劃,這三個規劃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三緯融合。這個在以前顯得不太融合,三維融合盡管也很受重視,包括我們的主席都給了高度的評價,但是沒有法律依據,但是必定要走這一步。這三個規劃由于數據可以共享了,規劃目標、技術平臺,隨著智慧城市的到來也成為可能。隨著智慧城市的到來,我們城鎮體系可能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副省級城市、地級市、縣級市、鄉鎮,但是隨著數據的共享,很可能我們的地級市會取消掉,這個對我們房地產也會有很大的影響。隨著智慧城市,包括智慧國土的到來,可能還會有一些另外的變化,我們24%的城市化率可以提升,大概到2030年,我覺得很有道理。但是不同的城市,時間點可能不一樣。數據共享就導致什么呢?我們這幾年或者過往幾年,或者將來的若干年,我們的城市建設主要依賴于土地的出讓金,但是政府會怎么考慮?我的感覺,很可能是這樣,將來出讓金沒有了,城市化率達到70%——75%,地方政府總要有一定的資金來源,可能接下來上來的就是房地產持有稅,而且從前年開始已經有一個不動產中心成立了,所以這個當中有一個銜接的問題,我們把握這個時間點還是很重要的。
城市進化中的不變:
第一,城市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美好。這是上海世博會提出來的,而智慧城市更是這樣,更是為了我們全體市民謀求更大的福祉。我們智慧城市的建設僅僅是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就是為了我們市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第二,文脈是城市的根和魂。一個城市的發展有各種各樣的路徑可以走,但是保存它的文脈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保證一個城市具有獨特魅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們看歐洲的城市,包括英聯邦城市,先建教堂,教堂就是安放靈魂的地方,然后還會有海德公園和大學,它的建筑風格和英國倫敦的海德公園、劍橋差不多,這是我跑了一些城市以后的感受。換句話說,吸引我們的是什么?還是城市的文脈,這是它的靈魂。
第三,生態:自然空間的可持續。城市的生態如果從食物鏈來講是倒金字塔型的,本來在金字塔最上面的應該是人,但是城市當中最多的是人,所以城市的環境是美麗而脆弱的自然環境。我們搞智慧城市也好,搞海濱城市也好,搞其他很多城市也好,我們很重要的還是要保證維護或者恢復城市的優美的生態環境。去年我跑了比較多的城市,包括歐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我們國內很多城市的經濟已經和發達國家差不多了,但是自然環境和文明程度還是有差距,這個我感受比較深。
以上是我初步的感受,不準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y繪網 山澗)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