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前行 乘風破浪——紀四川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
Cehui8訊 開車用導航、打車用滴滴等軟件、搜索最近的美食……這些深入大眾生活各方面的服務都離不開地理信息服務。與此同時,測繪與地理信息服務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參加省委會議時,領導問我究竟能解決什么問題。我說,5・12地震時我們吃了大虧,現在我們就要解決哪個地方有了重大災害,24小時就能將地圖拿出來。” 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馬赟笑著說。
如今,完善的應急測繪體系,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如火如荼的地理信息產業園……四川測繪地信局用行動回答:測繪與地理信息,可以帶來如此深刻的改變。
應急救災最美“逆行者”
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Z-5型無人直升機在應急隊員的操控下騰空而起,飛赴災區偵查災情。在測控方艙車內,操控手不時發出操控指令,操縱無人機任務載荷航拍災區高清影像和視頻,同步回傳的災區高清視頻實時顯示在顯示屏上……
五月初,四川省2017年省級抗震救災綜合演練在眉山市彭山區舉行。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作為省級專業救援隊伍之一參加演練,無人機集群災情地理信息獲取系統首次實現了與省、市、縣三級應急救災部門的聯動。
這樣的演練在四川已成為常態。“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的地址災害防治與應急保障,可以說達到了全國測繪系統的最高水平。” 在去年5月份四川省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測繪保障演練上,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庫熱西・買合蘇提盛贊。
四川測繪地信局受得起這贊揚。2008年汶川地震,路不通,救援官兵進不去,此時獲取一張災區的影像圖成為抗震救災的科學決策依據和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
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責無旁貸,第一時間響應并趕赴災區獲取信息、制圖出圖,交付給各級救災決策部門。正是精準的影像圖極大提高了空投物資的準確率。
這一戰,讓應急測繪走入領導和公眾視野。“四川局在全國首次提出應急測繪。經歷汶川地震,我們才知道應急測繪應該怎么干。”四川省測繪地信局應急保障中心主任黃瑞金主任感嘆。
近年來,地震、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在巴蜀大地接踵而至,四川應急測繪隊伍也在磨礪中成長。2013年“4・20”廬山7.0級強烈地震發生后,時間緊急,災情莫測。作為搶險救災的應急先鋒,四川測繪地信局快速反應,第一時間啟動無人機開展災區航攝,7小時獲取首張災后影像,創下應急測繪實戰最快速度。
2015年“4・25”尼泊爾地震中,四川局與西藏局聯動響應,千里馳援,穿越人跡罕至的可可西里,翻越海拔5231米的青藏分界嶺唐古拉山,形程3600千米開展應急測繪保障,航攝重災區高分辨率影像311平方千米,再次彰顯了四川應急測繪的先鋒力量。
如今,應急測繪服務拓展到更多領域。無人機監測枯死松樹,為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除治效果監督檢查以及建立行業技術標準提供數據保障和技術支撐;研發地質災害防治大比例圖……――四川省應急測繪隊伍一直在路上。
科技創新引領轉型發展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測繪地理信息的一大特點是高技術含量。“近年來,四川局建立國家、省、局多渠道科技投入機制,累計投入科技經費9000多萬,2016年科研投入就達到3400多萬。”該局科技處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有了強大的經費支撐,四川測繪地信局推進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智慧城市、應急測繪等關鍵技術突破,加強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與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的交叉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撬動轉型發展。
“十一五”末,四川省1:1萬地形圖覆蓋率僅為40%,為貫徹落實《四川省“十二五”基礎測繪發展規劃》和省政府提出的將四川省1:1萬地形圖覆蓋率跨越式提升到65%的要求,如何提高全省影像覆蓋率,特別是如何解決四川省多云霧覆蓋地區遙感影像獲取難題,成為亟待突破的技術瓶頸。
2012年,為解決四川省復雜氣候條件下航攝困難地區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獲取難題,四川省遙感信息測繪院與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聯合成立了“雷達測圖與監測技術聯合實驗室”,共同開展SAR測圖技術研究與實驗。
依托于該實驗室,遙感院先后承擔了“若爾蓋測區機載SAR 1:1萬地形圖測圖規模化試生產”、“微小型全極化SAR測圖系統及其應急監測應用”等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同時在丹棱縣開展了“基于機載SAR影像地理國情普查與監測”試驗研究,在國內率先實現了SAR測圖技術在1:1萬基礎測繪、地理國情普查中的應用,完成了國內首套SAR測圖系統工作站的搭建和生產試驗,制定了多項SAR測圖行業標準。
2014年,遙感院聯合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等多家單位申報的《機載SAR測圖技術在省級基礎測繪中的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了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此外,四川測繪地信局還建成國內領先、全國規模最大、覆蓋區域最廣的四川省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基礎平臺;初步建成自主可控的北斗高精度數據處理與服務系統;建成并發布了我國首個具備百萬級用戶服務能力的四川省北斗高精度定位數據播發系統……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科技成果轉化新增產值1.28億元,四年內先后承擔的科技項目達64項。
服務重大戰略實施 監測城市發展建設
經濟發展,測繪先行。
“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是國家的兩項重大戰略,四川地處長江上游,作為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的天然紐帶,隨著《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的出臺實施和國家級新區四川天府新區的批復建設,四川省極大推動了兩大戰略的深入實施。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地表格局、產業布局、道路交通、公共服務設施等都在發生劇烈變化,如何從地理空間信息中挖掘和分析背后的經濟社會變遷,為重大戰略決策提供客觀依據,是地理空間信息服務面臨的新課題。
自2013年5月起,四川測繪地信局與天府新區管委會多次對接,制定了全面的監測內容和詳細的設計方案。天府新區變化監測項目基于地理國情普查成果、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基礎地理信息成果以及相關規劃、統計、經濟等資料,圍繞建成區范圍、地表覆蓋、城鄉建設用地、建筑工地、道路交通、公共服務設施、區域生態功能用地等方面開展變化監測。截止目前,天府新區常態化監測機制已逐步建立,已完成天府新區2012-2014、2014-2016年兩期建設變化監測。
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決策部署,2016年5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四川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案》,提出“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實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總體要求。
與傳統金融審計不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資料和內容往往以地理信息數據為主,需要借助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和數據資料,通過空間定位、疊加對比、科學計算、綜合分析等方法開展自然資源資產實物量和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審計。
四川省測繪地信局成立工作小組深入研究和制定技術方案。針對地理國情普查與監測數據具有精度高、內容全、現勢性強、可持續性更新等特點,工作小組迅速開展技術攻關,成功將地理國情普查與監測成果應用到了審計業務中,使其在審計數據分析、疑點篩選、信息核查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2017年4月,四川省測繪地信局與四川省審計廳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進一步開展深度合作,共同就基于地理國情普查與監測成果的自然資源信息提取、時空數據庫搭建、自然資源資產審計信息平臺研制等技術開展研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應用的覆蓋省、市、縣三級的跨行業、跨領域的大數據審計工作模式,促進自然資源資產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安全。(測繪網 山澗)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