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齡30歲!走近北斗導航衛星研制團隊
Cehui8訊 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北斗導航衛星研制團隊:這是一支平均年齡30歲的近百人團隊,承擔著我國五顆北斗導航衛星中的兩顆衛星研制重任,三年完成165項關鍵技術攻關上星應用,實現100%的國產化要求。2015年3月30日,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首發星成功發射,實現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從區域向全球的拓展。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之后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和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是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已認定的供應商。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并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定位精度10米,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統空間信號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導航業務正式對亞太地區提供無源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2013年12月27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一周年新聞發布會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廳召開,正式發布了《北斗系統公開服務性能規范(1.0版)》和《北斗系統空間信號接口控制文件(2.0版)》兩個系統文件。
2014年11月23日,國際海事組織海上安全委員會審議通過了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認可的航行安全通函,這標志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成為全球無線電導航系統的組成部分,取得面向海事應用的國際合法地位
時間和空間位置信息,都是未來重要的戰略資源。一旦全球政治局勢有變化,如果沒有自己的位置信息系統為軍隊、老百姓提供精確導航,那就等于被人扼住咽喉,處處受制于人。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有這樣一支團隊,他們要做中國自己的導航衛星系統,為祖國的尊嚴導航!
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介紹,這支隊伍有90%以上擁有博士、碩士學歷,很多人或許跳個槽,就可以輕松拿到現在兩三倍的收入,但他們滿懷熱情,數年如一日,堅守在航天科研崗位上,做出了令人驕傲的成績。
這是一群有著一致價值觀的年輕人。2012年一畢業,李紹前就加入了北斗衛星研制團隊。盡管這里的工作忙到沒有雙休日,薪水也不算高,可他卻感覺比在外企更有意義:“當看到自己的設計思路隨衛星上了天,這種成就感難以用言語表達。”
這個團隊里,年輕媽媽特別多。比如,當時的姿軌控主任設計師熊淑杰,家在北京,而自己長期出差在上海,每天想到孩子就會流淚,研發不順利時甚至想要放棄。但一個聲音回蕩在她耳邊:“造新一代北斗衛星太重要了,我不能讓孩子長大后知道,我是一名逃兵。”
團隊里很多年輕人把北斗衛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當火箭上保護衛星的整流罩即將合上時,負責質量的崔佳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她說:“再多看一眼吧。”因為,為了這顆衛星的每一個零部件,她度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
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上的很多創新,都是靠年輕人大膽試出來的。當然,要實現創新,也要有“容錯”的心態。林寶軍說,他對團隊的管理理念,是“要敢于給年輕人壓擔子”。團隊獨創性地提出了“功能鏈”的設計理念,把原先二十多臺計算機合并成一臺高性能計算機,控制所有的分系統。
林寶軍是“60后”,副總設計師沈學民是“50后”,他們在給年輕人壓擔子的同時,也適時給予指點和鼓勵。在這種寬容的環境下,年輕人成長非常快。比如,李紹前現在已經成了導航衛星主任設計師———而以前要做到這個級別,差不多需要20年。
在經過歷練之后,這支團隊有信心面對更多挑戰,有能力做出更好的衛星,邁向更廣闊的天空。*(測繪網 山澗)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