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專家黃韋艮55歲入伍:只想做點事兒”
測繪網訊 “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表達了保家衛國的責任擔當和棄文從武的價值選擇55歲投筆從戎現身海防,一穿軍裝就授予大校軍銜,今年62歲,軍齡卻只有7年,他就是我國海洋遙感專家,海軍某部首席研究員黃韋艮。

黃韋艮。
穿上戎裝的黃韋艮帶領一支年輕的創新團隊潛心鉆研軍事前沿技術,接連取得重大突破,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我護航編隊組織的一場反海盜演練。 央視網 圖
海軍第26批護航編隊組織了一場反海盜演練,演練模擬行駛商船附近海域出現多批可疑小目標,編隊指揮艦“黃岡”艦官兵利用由海軍某部首席研究員黃韋艮團隊研發的某型作戰保障系統,實時對護航海域的戰場環境進行監測,避免被護商船遭受襲擾。
“海洋環境是海軍作戰能力的先決保障。”在黃韋艮所在部隊政委譚波看來,“不懂海洋環境很難打勝仗”。


實戰演練中某型作戰保障系統實時對護航海域的戰場環境進行監測。 央視網 圖
利用遙感技術研究海洋環境,并將其應用于一線部隊,這正是黃韋艮團隊在做的事。入伍7年,黃韋艮帶領團隊先后在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創新成果,曾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海洋科學技術一等獎、二等獎,海洋創新成果一等獎等。
授人以漁
有很多人都曾問過黃韋艮:“你去軍隊干什么?”
“我當時給自己定了3個目標:突破關鍵技術、開拓新的領域、培養一支團隊。”如今,黃韋艮團隊里的研究人員大多都已能獨當一面。

黃韋艮團隊正在開會。 央視網 圖
提起自己的團隊,黃韋艮難得的話多了起來。“在退休前培養出這個領域的領軍專家,這是我的目標。”黃韋艮說,自己能做的就是為他們營造盡可能好的科研環境,搭建成長的平臺,把自己的工作方法、思路多和他們交流,讓他們少走彎路。
黃韋艮建立的推稿機制曾讓團隊里的很多人“吃不消”,有時一個實驗方案就要修改不下10稿。“但推稿實際上是老師把思維方式落到實處展現的最好方式。”邵浩認為,人才培養主要是思維方式的培養,自己的工作思維方式就是在一遍遍的推稿中得以建立的。

“花甲”新兵黃韋艮。 央視網 圖
“他們還很年輕,有很大潛力,只是還需要些時間實踐。”在黃韋艮看來,這個團隊“唱出的戲已經比舞臺要大得多”。
博士生范開國在2011年春節見到黃韋艮并證實老師參軍的消息后,也于次年回國并追隨老師的腳步邁入了“藍色方陣”。“做科研跟對學科帶頭人很重要,我參軍主要是受黃老師人格魅力的感召。”回國6年,范開國先后參與了多項重大專項任務,研制的某型軟件系統填補了某領域空白。 (測繪網 山澗)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