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水文局水測人汗流成河,只為讓水稻“喝飽水”,
測繪網訊 在盛夏烈日的炙烤下,隨著氣溫的節節攀升,田里的水稻能不能“喝飽”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如何?這一問題牽掛著省水文局鎮江分局工作人員們的心,高溫下,他們在田頭揮灑汗水、冒著酷暑堅持在灌溉水測算數據第一線的辛勞。
主要觀測內容有:含水層和隔水層的性質、厚度、分布和變化規律及斷層的水文地質特征;地下水與地質構造、地貌、自然地理現象的關系以及地下水的補給、運動和排泄情況;含水層(特別是主要含水層)的水量、水質及其變化;已有供水或排水設施的工作情況,以及人類生產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等。水文地質測繪工作一般是以一定比例尺的地質圖為底圖進行的。目前水文地質測繪中已廣泛使用航空與航天多譜段紅外或紫外照相等技術,有效地提高了水文地質測繪的速度和精度。
近日,記者跟隨該局測量小分隊的技術人員們,奔赴鎮江市丹徒區上會水庫和丹陽紅塘河畔。
下午2點20分,艷陽高照,此時的鎮榮公路谷陽段,幾乎見不到什么車輛,一輛載著6個人的面包車,在公路上飛馳。車上,鎮江水文分局副局長姚允龍正在對此次測量工作作具體分工,并提出注意事項。
下午2點40分,面包車停在了上會水庫的堤壩上,鎮江市水文分局站網科科長謝運山打開了汽車后備箱,拎起了重達10斤的測量儀器,站網科副科長劉禮慶則拿起了一根一米多長的伸縮測桿,大家頂著太陽一起走下堤壩,前往灌區進行渠首流量測算。
在準備測量的水渠旁的空地上,謝運山和劉禮慶頭戴草帽,蹲在地上對測量設備進行組裝和調試。水渠四周沒有任何遮擋,陽光就直射在所有技術人員的身上,不到10分鐘,每個人都是汗流浹背。
謝運山和劉禮慶站在水渠上方支起的一塊石板上,開始測量起渠首斷面處的水深,再計算出垂線流速測點的深度,調整好旋槳式流速儀在測桿上的高度后,劉慶禮將流速儀放入水中進行流速測量,而謝運山則在流計表上畫好流量測驗斷面示意圖,并記錄下各垂線的測點流速。
在下午3點太陽的照曬下,刺眼的陽光讓記者的眼睛都快要睜不開,而此時的室外溫度已超過40℃,所有人的頭發都是濕漉漉的,仿佛剛剛蒸過桑拿一樣。
雖然身穿的短袖被汗水浸透,但姚允龍還是不停地向記者介紹起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測算工作的內容、測算分析涉及的儀器測具、鎮江水文分局作為市級及各轄市區技術支撐單位需要做的工作等情況。“熬”了近半個小時,第一個點終于測量結束,記者迫不及待地回到了車上,不停地喝著純凈水,而技術人員們回到車上時,卻仍在討論著剛剛測量出來的相關數據。
隨后,車子行駛到了此次測算的第二站,位于丹陽市的衛東北站灌區,經過20分鐘的測算后,現場所有技術人員后背的襯衫再一次被汗水浸濕了。
自1997年來到鎮江水文分局工作后,謝運山幾乎踏遍鎮江的每一片土地,哪座水庫在哪,哪條河流在什么位置,他都如數家珍。謝運山告訴記者,他們主要工作就是勘測,局里的同事有很多人一年四季都會在江河邊、水庫邊、田間地頭開展灌溉水測算、土壤墑情監測以及其他水位、流量、降水、蒸發、地下水等工作,為全市防汛抗旱提供科學決策依據。“當前的連續多日高溫,正是水稻最需要灌溉的時候,也是水文人發揚優良傳統、勇于奉獻的時候。”謝運山說。(測繪網 小會)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