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3項專題性地理國情監測成果發布
測繪網訊 11月21日,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發布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及典型城市群空間格局變化、國家級新區空間格局變化、全國海岸帶開發利用變化3項專題性地理國情監測成果。監測結果顯示:2016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城區總面積為35637平方千米,比2000年增加約1.2倍,擴展面積最大的3個城市為上海、深圳和天津;14個國家級新區建成區面積合計約2700平方千米,上海浦東新區建成區面積最大,各新區建成區呈現出內部填充和外部擴張的擴展模式;全國海陸分界線(不含港澳臺)長度約18550千米,已開發利用岸線長度約12281千米。
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及典型城市群空間格局變化監測開展了全國337個地級以上城市以及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哈長5大典型城市群縣級城市的城區邊界監測,分析了2000至2016年16年間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及5大典型城市群的空間格局變化情況。監測結果顯示:2016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城區總面積為35637平方千米,相比2000年增加19624平方千米,擴展面積最大的3個城市為上海、深圳和天津,擴展速度從高到低的區域依次為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地區,地區間擴展差異明顯。16年來,全國地級以上城市面臨著城區擴展滯后與超前于人口增長的雙重不協調,其中24個省份的城區擴展遠遠滯后于人口增長,5個省份的城區擴展遠遠超前于人口增長。城區擴展的土地來源以耕地為主,合并周邊鄉鎮和農村居民點也是城區擴展的重要形式。2016年,我國5個典型城市群中,長三角城市群城區面積最大,為9518平方千米;哈長城市群城區面積最小,為2030平方千米。珠三角城市群城區面積占比最大,為5.04%;哈長城市群面積占比最小,為0.63%。16年間,長三角城市群地級以上城市的城區面積漲幅最大,為4100平方千米;哈長城市群地級以上城市的漲幅最小,為598平方千米。
國家級新區空間格局變化監測對截至2015年8月底國務院正式批復的14個國家級新區從設立至2016年的建成區范圍、地表覆蓋、重要基礎設施進行了監測,掌握了國家級新區發展現狀和變化情況。監測結果顯示:2016年,14個國家級新區建成區面積合計約2700平方千米,面積大于400平方千米的新區有2個,小于100平方千米的新區有6個,上海浦東新區建成區面積最大,約440平方千米。從新區設立至2016年,各新區建成區擴展較快的依次是重慶兩江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上海浦東新區,擴展速率均超過每年10平方千米。各新區總體規劃執行情況較好,規劃符合度均超80%。此外,生態用地覆蓋率均超60%,其中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蘭州新區、貴州貴安新區超80%。
全國海岸帶開發利用變化監測對沿海11個省區市(不含港澳臺)的海陸分界線及其陸域2000米地表覆蓋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顯示:2016年全國海陸分界線(不含港澳臺)長度約18550千米,2015至2016年新開發利用岸線長度約96千米,已開發岸線基礎上向海拓展開發的岸線長度約400千米,修復岸線的長度約19千米。海岸帶2000米范圍內的陸地地表總面積約為32798平方千米,主要地表覆蓋類型為水域、林地、耕地、草地、房屋建筑(區)等。2015至2016年,約有10%的海岸帶發生了地表覆蓋類型轉換,全國新增圍填海面積127.48平方千米,呈現自然地表減少、人工地表增加的趨勢。
這些專題性地理國情監測由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聯合31家省級測繪單位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南大學等單位共同開展。科研人員在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和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成果的基礎上,利用多期多種遙感影像數據,采用遙感技術與地面核查相結合的手段,委托省級測繪隊伍對監測成果進行外業核查,國家專業質檢部門進行100%檢查,還進行了數據比對分析并通過專家驗收,確保成果客觀、真實、準確。監測成果已應用于國家發改委《國家級新區發展報告》編制,環保部水環境承載力評估,住建部全國城市總體規劃、新城新區規劃實施評估、地區城鎮化發展和城鄉規劃編制等。(王瑜婷)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