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佛山城市的“地下世界”
當你站在千燈湖畔,或者祖廟路旁,在你目力所及的范圍里,你能看到四通八達的道路,還有高聳的大樓、閃爍的霓虹燈,并感受到一座城市正在闊步前進的精氣神。
而在佛山的地下,你所看不到的地方,卻涌動著一座城市發展所需的物質、能量與信息。
這是一個神秘的“地下世界”,由供水、排水、燃氣、電力、熱力、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等地下管線縱橫交錯而成。只要其中一條管道被切斷,整個城市的運轉都有可能陷入停滯。但是,它如此重要,卻從未有人能夠窺見它的全貌。
近日,佛山市地下管線信息化建設管理項目順利驗收,佛山“地下世界”也隨之揭開神秘面紗。根據項目普查結果,現已查明的全市地下管線總長度為5.09萬公里,是全市通車里程(0.49萬公里)的10倍多,其長度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圈多。
佛山市國土資源和城鄉規劃局表示,這一項目的意義,不僅在于摸清城市地下管線“家底”,建立全市地下管線數據庫。更重要的是,它是佛山充分運用市級統籌力量,打破區域資源壁壘,真正實現全市地下管線管理一盤棋的體現,也為佛山進一步加強市級規劃力量、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南海、順德管線長度占全市逾六成
2016年9月,市國土規劃局啟動《佛山市城市地下管線信息化建設管理項目》(以下簡稱“項目”),對各區地下管線普查數據的進行有機整合,滿足地下管線相關部門對管線數據的信息化管理需求。
從長度來看,全市通信管線總長度最長,達1.8萬公里,緊接其后的是排水管線和電力管線。在五區中,南海、順德、禪城的管線總長度排在前三名,分別占到全市管線總長度的38%、32%和12%。其中,南海區地下管線,接近地球赤道長度的一半。
從密度來看,佛山全市整體密度和禪、南、順的地下管網密度分別為42.44公里/平方公里,57.62公里/平方公里、39.5公里/平方公里以及49.85公里/平方公里,這三個數據,都明顯高于2016年末全國地下管線密度——36.12公里/平方公里。
在鎮街層面,石灣鎮街道、桂城街道、大良街道、荷城街道、西南街道在各區地下管線高密度區域中占比最高。從這個層面也可以看出,管網密集情況與所在鎮街經濟發展水平是較為匹配的。
項目還對佛山市地下管線綜合管廊規劃涉及管線長度進行了統計,總長約716公里。其中電力管線最長,為227.4公里。
市級統籌打破區域資源壁壘
佛山市國土資源和城鄉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佛山市城市地下管線信息化建設管理項目,是佛山充分運用市級統籌力量,打破區域資源壁壘,真正實現全市城市地下管線管理一盤棋的體現。
佛山在地下管線信息化建設工作方面已經積累了許多經驗。上世紀90年初,佛山就在中心城區內開展地下管線竣工測量工作,在管線測量、圖形編繪、數據儲存以及管理等方面都進行了諸多探索。
從2009年開始,佛山從市級層面探索地下管線信息化管理工作,初步建立了地下管線探測相關技術標準以及數據管理系統,并以佛山新城為試驗區,開展了地下管線普查工作,對管線管理系統以及動態更新等方面進行了實際應用,相關建設成果也逐漸在各區推廣應用。
2016年出臺的《佛山市城市地下管線管理辦法》則進一步明確了市區兩級的工作職責——各區在完成地下管線普查后,要開展全市數據整合工作,形成全市統一的地下管線數據庫。
這也是佛山市地下管線信息化建設管理項目總體思路——在獲取各區地下管線普查數據的基礎上,綜合利用計算機、數據庫、地球物理探測、測繪等技術,通過智能化、人機交互等手段,形成全市統一的數據庫;通過內、外業核查,進一步完善數據庫;并開發地下管線綜合服務平臺,將數據“管起來”“用起來”。
一項浩大而繁瑣的基礎性工作由此展開。在實際推進過程中,處處需要發揮市級統籌力量。
首先,項目組要把各區的地下管線普查相關成果資料,轉換成統一的數據格式標準,統一入庫。而要讓各區的數據真正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必須解決跨區管線接邊處理問題。
“各區在管線普查時,并未開展區與區之間的管線接邊工作,因此對于跨區管線可能存在不同區域間管線重復、管線不連續、屬性矛盾等情況。”該負責人介紹,“因此,項目組通過跨區管線接邊處理,一一打通區域數據壁壘,確保全市地下管線數據的完整性、連貫性。”
其次,在前期的普查工作中,途經佛山的跨區、長輸等重點管線,并未納入各區的數據庫中。項目組也對此進行了全面核查,最終更新了這些重點管線的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項目組將地下管線數據可能存在的錯誤類型劃分為9大類、57小項,并且用了半年時間,不斷驗證和優化數據監理模塊。
“我們利用數據監理工具,工作人員總共檢查出108.9萬條問題數據記錄,后者也由人工進行逐條核實、分析和修改。”上述負責人表示,為了進一步確保數據質量,項目組還構建了三維模型,并進行人工巡圖檢查,用以發現在二維平面檢查中發現不了的問題。全市26989幅圖幅,均進行了內業巡查。
動態更新機制確保數據“活起來”
在完成了數據的收集、整理、核對工作之后,項目組開始搭建地下管線數據綜合管理系統,為佛山進一步加強市級規劃力量、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奠定堅實基礎。
“目前,佛山已經實現了地下管線數據的三大應用場景——建立全市統一的地下管線數據庫,把數據‘統起來’;搭建地下管線綜合管理平臺,把數據‘管起來’;優化地下管線綜合應用系統,把數據‘用起來’。”佛山市國土資源和城鄉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整個地下管線數據綜合管理系統的設計思想,是以普查成果為基礎,以共建共享為原則,以綜合應用為導向,以動態更新為支撐,搭建全市“1+1”(數據綜合管理系統以及數據綜合應用系統)地下管線綜合服務平臺。
在管理方面,這個服務平臺能夠起到三個作用。首先,是面向管線管理部門提供數據的日常維護、查詢及動態更新,構建具有生命活力的佛山市地下管線“一張圖”;其次,是面向政府各職能部門、管線權屬單位提供必要的管線數據服務,實現數據共建共享;再是,能夠實現地下管線數據在市、區、鎮三級的無縫對接與聯動更新,確保管線數據統一性、時效性、準確性和權威性。
在應用方面,服務平臺能夠面向規劃管理部門提供管線數據資源的瀏覽查看、查詢統計、決策分析服務,多維視角展示管線空間分布情況。同時,它也能夠面向需要地下管線數據的相關部門提供開放的和共享的數據及應用服務,為管線規劃審批、管線保護、重點工程建設、城市防災減災、應急指揮等提供重要數據依據和決策服務。
數據統起來、管起來、用起來,接下來佛山還要加大市級統籌力度,把數據“活起來”。
事實上,地下管線數據并非一成不變。隨著城市發展,地下管線數據也需要不斷更新。為保持管線數據的“鮮活性”,項目組還開展了相關管理文件編制工作,進一步規范地下管線信息化管理,完善全市地下管線數據動態更新機制,力爭實現數據“活起來”。佛山也從考核機制方面入手,將地下管線信息化管理納入全市城市管理考核事項,進一步確保地下管線信息化建設各項工作持續推進。
■縱深
佛山如何構建一個安全的“地下世界”?
地下管線是城市的“生命線”。但由于深埋地下難以及時察覺,地下管線,也成了“生病線”甚至是“奪命線”——它是城市內澇、燃氣泄漏甚至是道路坍塌、管道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的導火索。
在摸清城市地下管線的“家底”之后,佛山該如何充分利用這些數據,來提升城市安全系數?對此,記者采訪了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劉會忠,并收集整理了多個城市的應用案例,供讀者們借鑒參考。
建議一▶▶拓寬數據的“廣度”與“精度”
“地下管線普查工作,其出發點就是為了排除管線運行隱患,確保城市運行安全。”劉會忠介紹,由于多頭管理、權屬復雜、城市建設發展進度過快等客觀原因,大部分城市都忽視了地下管線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工作。“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連地下管線‘在哪里’都不清楚,怎么去給它排除隱患呢?”他說。
他介紹,自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發布以來,國內眾多城市都開展了大規模的地下管線普查。根據全國普查進度,目前大中城市6米以上道路的地下管線數據庫已經建立,普查方向也正在朝著縣鎮地下管線普查以及小區、廠區、專業管線等方向發展,目的是實現地下管線數據全覆蓋。
劉會忠建議,佛山目前已經完成了市政道路地下管線的普查工作,接下來要拓寬數據的廣度,逐步摸清住宅小區、工業園甚至是村居的地下管線情況,而這將是一項挑戰更大的工作。“相比起市政道路的地下管線摸查,小區地下管線摸查的難度大概是它的2至3倍。”他透露,目前南京、呼和浩特等城市,在這方面已經有了長足進展。
除了拓寬數據的廣度,還要確保數據的精度,也即是地下管線的準確度。劉會忠提到,地下管線的準確度,就是管線數據的生命。而要確保數據的精度,除了對現存的地下管線做好基礎行普查工作外,對于新建或者新挖的地下管線,一定要把竣工測量這一測繪工作落到實處。
建議二▶▶及時“體檢”排除安全隱患
摸清“家底”后,才能對地下管線進行隱患排查與修復,也即是“做體檢”“開藥方”。劉會忠介紹,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地下管線都是在近40年中建成的,而管線的使用壽命一般是50年,這也意味著,許多地下管線已經進入了生命的中后期,開始出現老化、破損、腐蝕甚至是斷裂等多種問題。他建議,地下管線應根據隱患類型、風險級別等要素進行排查,對于城市重點地區管線和高危管線應縮短檢測周期。
廣州的管線普查中也注重加強隱患排查,同步整改治理。2015年,廣州成立了地下管線建設管理專項辦公室(市管線辦),設在市住建委。隨后著手開始進行地下管線的普查工作,共安排2.2億元的管線普查資金和9500萬元的供水、排水、燃氣管線的隱患排查資金。其中,排查8198.9公里供水管線,發現安全隱患漏點285處,已整改207處。燃氣管網巡檢公里數達到8069公里,排除隱患755宗,其中重大隱患60宗、一般隱患695宗。
而從2016年起,廣州計劃利用5年時間逐步完成隱患整改工作,由市城管委、市水務局、廣州供電局牽頭,組織實施燃氣、給排水、電力等管線,故隱患排查。摸清各類管線存在的結構性隱患和危險源,特別是要查清重大事故隱患。而排查工作的具體要求,包括隱患地點、類別、部位、責任單位、責任人、隱患描述,是否有安全標識,是否采取整改措施等。
建議三▶▶妥善解決數據保密與共享的矛盾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對75例典型管線事故進行分析發現,因第三方挖掘施工所致的案例有40起,而管線自身的老舊、腐蝕問題引發的事故占比僅約一成。
管線事故的發生,與管線數據不明朗息息相關。但是,地下管線數據為保密數據,不宜大范圍公開,如果施工單位在獲取數據后未能進到保密職責,又容易泄漏管線數據,不利于城市管理安全。如何破解這一數據保密與共享的矛盾?
劉會忠介紹,目前,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國家,已經建立了“一呼通”平臺,用以平衡地下管線數據保密與數據共享的關系。據介紹,地下管線“一呼通”信息平臺的工作流程分為四步:首先,由開挖單位登錄“一呼通”信息平臺申請開挖許可,再由信息平臺將所涉及到的管線通知權屬單位,然后權屬單位指定物探人員在現場進行物探標注,開挖單位最后依托標記實施開挖作業。
這一平臺在國內的類似應用,是北京的“防開挖事故平臺”。據了解,北京地下管網的總長度已經高達18萬公里,權屬單位復雜,主管部門眾多。而挖掘工程單位要了解掌握施工區域內的管線信息,需要到多個部門去查詢,既費時間,也費精力,而且往往事倍功半。
在不替代各項行政許可的前提下,北京建立了“北京市挖掘工程地下管線安全防護信息溝通系統”,俗稱“防開挖事故平臺”,把北京市規委、市建委、市路政局等所有已經批準了挖掘行政工程許可的管線單位信息綜合匯總到網上,管線權屬單位可以根據信息進行重點巡查,并與建設單位取得聯系,從而避免了施工事故的發生。
借助互聯網手段,這套系統滿足了建設單位和管線單位之間的信息公示、信息交流、權屬確認等市級需求,促進了信息共享。也把以前的會議、發文、電話等交流溝通手段,轉變成了虛擬化、扁平化的平等交流平臺,突破了行政權屬等體制機制障礙。值得一提的是,該服務平臺還明確,挖掘工程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和地下管線權屬單位對其在該系統發布信息的真實性負責。
據統計,從2011年9月到2018年3月,一共有38個政府部門、291家建設單位和101家管線權屬單位使用了這個平臺,累計為3263項挖掘工程提供了服務,確保了管線施工安全。
■直播預告
佛山的“地下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這些地下管線數據到底是怎么測量出來的?
8月17日11時,記者將深入地道一探究竟.(羅瓊)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