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喜院士:情牽桑梓,心系故里
“姜堰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在外高技術人才眾多,作為一個在外多年的‘堰子’,家鄉一直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為老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做點事情,是我最大的愿望。”
“家鄉的‘堰歸來’活動,很有特色,很貼合姜堰的實際,影響力不斷擴大。我現在是‘堰歸來’人才交流微信群的鐵桿粉絲,雖然很少‘冒泡’,但一直‘潛水’,高度關注,看到家鄉英才輩出,日新月異,我由衷點贊。”
“我們姜堰沒有太豐富的自然礦藏資源,但是如果我們有豐富的人才資源,我們就能在競爭中奪取優勢,創造出巨大的財富。‘姜堰人才日’活動,創造了吸引人才的磁場氛圍,非常有創意,也非常有儀式感,目的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必將成為姜堰人才工作新的里程碑!”
情牽桑梓,心系故里。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飽含深情的話語,句句透露著對家鄉的牽掛。楊元喜是泰州姜堰梁徐鎮人,中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副總設計師。1998年度“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大地測量學家,相關觀測抗差估計系列理論體系和自適應抗差導航定位理論體系的原創者。主持完成了“2000中國GPS大地控制網數據處理工程”和“全國天文大地網與空間網聯合平差工程”,使我國國家大地控制網及相應坐標系統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雖然他常年離鄉奮戰在科研一線,但是他傾注全部心血的北斗,已經將時空信息服務,滲透到百姓生活的每個角落。
端午前夕,楊元喜今年第三次回鄉。前兩次,一次是帶著三位企業家來泰州尋求合作機會,另一次是清明節回老家祭祖,而這一次今年7月則是參加姜堰區舉辦的首屆“姜堰人才日”。“雖然工作很忙,但只要家鄉有需要,我一定抽時間回來。”這樣的話,楊元喜在采訪中屢次提及。
1956年,楊元喜出生在梁徐鎮雙墩村,父親是殘疾軍人,母親體弱多病,家中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老三,童年生活十分貧寒。有一學期因為交不起課本錢,楊元喜就在過道里旁聽,但他的每門功課都很優秀,是班上的“學霸”。
“家鄉雖然窮,但尊師重文。”楊元喜至今記得,在梁徐中學上學時,一位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中國發展離不開知識,而一個人沒有知識就不會有什么大出息。
1977那年,楊元喜以接近滿分的成績進入鄭州測繪學院,學習大地測量和衛星導航,邁開他研究事業的第一步。
2000年,我國建成北斗導航試驗系統,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在這支研發團隊中,楊元喜擔任副總設計師,成為我國北斗行業“導航者”。2007年,楊元喜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感慨,老家的發展是自己心里最牽掛的事,他迫切地想為家鄉作一點實質性的貢獻。這一兩年,楊元喜多次帶著企業家來家鄉尋求合作機會。去年,他還加入了家鄉政府的微信交流群,實時關注家鄉發展,并提出自己的建議。“平時不少導航企業想請我擔任顧問,我常常半開玩笑地說,要是你到我的老家泰州去落地,我愿意無條件給你當顧問。”
離開家鄉近半個世紀,楊元喜至今還保留著一口鄉音。他笑著說,當了這么多年教授,教了這么多學生,自己說的卻還是一口泰州普通話。和口音一樣,他的胃也始終鐘愛家鄉的飲食。“他常常讓我燒粯子粥給他吃,說是小時候常喝的,到現在還念念不忘。”楊元喜的夫人說,自己還特地去學了,煮好之后喊他嘗嘗,沒想到還被他“批評”:“他對工作十分投入,說我一遍遍喊他很煩的,而且粯子粥不能喝熱的,一定要放涼了喝下去才舒坦。”如今,說起對粯子粥的這份鐘愛,楊元喜感慨地說,這都是家鄉的飲食風俗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印記,離家再久也忘不了。這次回鄉,楊元喜的夫人總算嘗到了老伴兒嘴邊的這道“家鄉味”——粯子粥,“回去我再試著煮煮看。” 何 劍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