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我用3D技術為8.24萬平方公里山川“畫像”
三峽 三維地圖 市勘測院供圖
“8·29”是全國測繪法宣傳日。昨日,市規劃局(市測繪地理信息局)在觀音橋開展了2018年全國測繪法宣傳日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活動,主題是“強化國家版圖意識,共同守護美麗中國”。
重慶被網友稱為“8D魔幻城市”,那么,這座山水交融的立體城市全貌是什么樣?活動中,展出了“3D+”全息空間數據庫,采用3D技術給8.24萬平方公里“畫像”,匯集了重慶的地形、地貌、交通、建筑、管線、地質等海量空間數據,可以用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應急等多個領域。
立體展現重慶之美
在一幅渝中半島的3D影像中,記者看到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兩江交匯的美景,還有一條條穿梭在城市的道路和一座座橫跨江面的大橋。每一幢高樓都看得非常清楚,地圖也變得更直觀。
而在一幅三峽沿線的3D影像上,能看到山巒、河流,甚至消落帶也看得清清楚楚。
市勘測院高級工程師賈貞貞介紹,這些立體圖像來自“3D+”全息空間數據,精確描繪、還原了重慶8.24萬平方公里的“大山、大水、大城、大美”,構建了“地上+地下”一體化、“室內+室外”一體化、“水上+水下”一體化的虛擬數字空間。
這些3D影像是如何制作的?據介紹,這是綜合利用衛星影像、無人機傾斜攝影、地面激光掃描、建筑信息模型等多種技術手段,對地面建筑景觀、建筑室內空間、地下空間等,進行全方位的還原形成的。對于基礎設施、建筑規劃方案,可以直接置入到3D+空間中。最大限度地還原真實的城市景觀、山水地貌。
渝中半島三維地圖。(市勘測院供圖)
可用于城市規劃管理
為何叫“3D+”全息空間數據庫?高級工程師賈貞貞解釋,因為這并不是簡單的立體圖,而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并且集成了眾多信息。包括地形、地貌、交通、建筑、管線、地質等海量空間數據。
比如,你點開三峽庫區的3D影像,不僅是靜態的立體圖,還可以顯示出植被類型、水位情況,兩側山峰的坡度、高度,消落帶的情況等。如果打算在這里建橋,就可以拿到各種具體的參數,為現場踏勘、后期設計等提供支撐。
而城市的3D影像,讓你身臨其境,猶如在城市上空,或是穿梭在街道。不僅有高樓、大橋、軌道、立交、道路等各種信息,還有地形地貌等海量數據。如果新建一條道路,就可以看到對周邊的影響,給居民出行帶來的便利等。
這些海量數據,可以應用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應急等多個領域,也能幫助政府和部門決策。
此外,還有“3D+”規劃設計咨詢,在全域空間的三維底圖上,對道路、建筑、景觀等,進行虛擬化的模擬、評估和推演,實現山、水、林、田、湖、草和城市的和諧共生。
已在“智慧社區”應用
“3D+”全息空間數據庫,已應用在“智慧社區”。市勘測院以街道為單位,將三維地理信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社區服務深度融合。研發集景智慧社區平臺,用一張三維地圖,整合社區治理的方方面面,實現基層政府精細化管理、社區網格化治理、居民便利化生活。
“一號樓旁邊下水道堵塞,請盡快處理”,在渝中區石油路街道,網格員會將巡檢中看到的情況,以照片、錄音、文字的方式上傳到智慧社區手機平臺,就可以盡快得到處理。
這是市勘測院聯合渝中區石油路街道建設的“智慧社區”服務居民的場景之一,自去年9月啟動以來,經平臺登記的事項已經超過了1.5萬多條,方便了居民。
據了解,這是以社區三維地圖為基礎,整合社區人、事、地、物、情,實現街道-社區-小區-網格-樓棟五級信息管理,推進社區治理標準化智能化。
正是有了“3D+”全息空間數據庫,結合地理空間數據、街道人口數據、公共設施數據、企業經濟數據以及平臺運行數據等,讓社區管理可視化、精準化。
運用于智慧社區的3D地圖
“智慧鄉村”北碚試點
有了“智慧社區”的嘗試,“智慧鄉村”也不遠了。
今年,市勘測院在北碚區金刀峽鎮試點建設“智慧鄉村”,整合土地、人口、經濟、旅游、基礎設施等資源,形成鄉村信息“一張圖”,建立起具有農村農業特色的數據服務體系,助力鄉村治理、精準扶貧。
在鄉村旅游方面,利用區域豐富的文旅資源,結合三維地理信息技術,可以進行全域旅游的虛擬展示,讓人們進行實景體驗,讓鄉村旅游服務智慧化。
新聞多一點>>
有了“數據高速路”
53個市級部門信息隨時共享
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給城市管理裝上“智慧大腦”,實現政府多個部門數據共享流轉,方便市民辦事。由市規劃局、市地理信息中心建設的重慶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將53個市級部門的信息“串”起來,方便隨時調取數據,總數已超過200億條!
此外,重慶市大數據運行中心采用大數據技術,對各種信息資源進行整合、融合,就像城市的“數據高速路”?梢詫崿F對全市經濟社會運行狀況的“透視”,可以用到旅游、扶貧、環保等多個領域。
日均數據調用超過2900萬條
在一個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各種信息交互的軌跡,以及當日數據調用次數、累計數據調用條數等,這就是重慶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哪個部門在調用,調用了哪些數據?通過這個大屏幕,可以一目了然。
上午11點多,平臺顯示市應急辦、市綜治辦正在調用重慶市矢量圖,市氣象局正在調用重慶市影像圖……當天上午,數據調用條數已經達到1902萬條,調用次數已經超過29萬次,其中,當日調用資源最多的是市發改委,調用了55個種類、19.5萬次;緊接著是市司法局、市規劃局等部門。
重慶晨報記者看到,被調用次數最多的是市工商局,被調用資源種類達67類,被調用次數22萬次;后面依次是市規劃局、市民政局、市安監局、市公安局等,各種數據非常清晰。
“重慶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打破了全市部門信息壁壘,實現了政務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相關技術所所長梁星介紹,目前,已匯聚53個部門,包括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教委、市科委、市城鄉建委、市交委、市農委、市公安局等。共有1655類、26705項信息資源,總數超過200億條;日均數據調用次數超過2900萬條,有效支撐全市跨層級、跨區域、跨部門、跨系統、跨業務的數據共享交換與業務協同。
大數據展示八大領域狀況
首次亮相的重慶市大數據運行中心,是市地理信息中心在匯聚的共享政務信息資源基礎上,采用大數據技術對相關信息資源進行時空整合、融合,實現了對重慶市各主要領域的運行監測,通過構建一系列的宏觀、中觀、微觀指標實現對全市經濟社會運行狀況的“透視”。
據介紹,通過智能化匯聚整合手段和電影大片般的視覺畫面,向觀眾展示了重慶市經濟運行、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運行、交通運行、全域旅游、生態環保、精準脫貧、智能產業人才等領域的運行狀況,可以幫助市委市政府和相關部門作決策。
記者在大數據運行中心的大屏幕看到,各種數據匯集到“一張圖”上,包括全市的燃氣、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情況等。當屏幕信息切換到精準扶貧時,就可以精確顯示貧困戶所處的位置,除了有清晰的影像圖,還會將家庭狀況呈現在大屏幕上;當屏幕信息切換到全域旅游時,可以體驗從空中俯瞰各個景區的效果,景區的情況也會一一顯示。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蔣艷
聲明①: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郵箱 cehui8@qq.com
聲明②: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